用教育让每个人成为发光体-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今日聚焦

用教育让每个人成为发光体

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聚焦融合与创新

2018-12-14 08:40:19

  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主会场。

  资料图片

  以“融合·创新 让教育点亮每个人”为主题的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日前在北京开幕,大会以“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科技”“区域与全球”为核心议题。来自全球学术界、政界、商界的800多位嘉宾汇聚一堂,就教育公平、供给侧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创新、教育与人工智能等焦点问题进行探讨。

  与社会携手推动普惠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大会上说,教育变革不仅包括教育观念层面的变革,还包括教育内容方面的革新、教育制度层面的重构。

  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学校与社会均为重要主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说,面向未来的教育,特征之一就是应该更加普惠和公平,普惠、公平的教育保障机会公平,要更加重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重视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保证每一个人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教育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主办方,教育科技企业好未来教育集团始终秉承“教学教研是核心,信息化工具是支撑,制度机制是保障”的核心理念,将优质的资源、平台、服务、应用与师生成长管理相结合,配合智慧教育云平台,力求实现学校教学减负增效和信息化的常态应用。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好未来教育集团助力区域和学校提升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水准。如今,河南嵩山,云南昌宁、文山,广东佛山等都与好未来教育集团合作,借助智慧教育技术和手段,助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效率。好未来教育集团也始终关注教育扶贫以及城市大病儿童教育问题,希望借助自身优势,用科技赋能教育,用心助力公益。

  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结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催生教育新业态,融合创新将成为教育行业的全新亮点。

  李伟在发言时表示,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将极大丰富教育资源和手段,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等问题,并逐步消除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个性化、交互性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教育需求的变迁是中国教育进步最原始的推动力,而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变迁也在不断推动着教育创新。”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介绍说,自成立之初,好未来就一直在研究学习的科学,帮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今天的好未来,已经拥有5000名研发人员,每年投入10多亿元的研发经费,并在全球范围内与6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聚焦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及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应用,给予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关注与互动,提供基于课堂过程的教学效果智能评测与反馈的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对教学过程进行基于情感、互动、知识传授有效性等多方面的建模研究。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都需要老师用灵魂和爱为教育注入生命力,唤醒学生心底的自信和成就感。科技的进步,让老师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育人上。”白云峰强调。

  加快与国际权威机构合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新一代创新型、复合型国际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本届大会聚焦的重要主题。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些教育企业加快与国际权威机构合作,投资国外优质教育企业,拓展国际教育战略布局。近年来,以“教育+科技”为路径,好未来陆续投资了密涅瓦大学、奇点大学以及都都数学等海外公司。今年12月,好未来全资收购以色列少儿编程品牌“小猴编程”。同时,好未来与牛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引入英语学习“牛津方案”;携手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出版社,让中国孩子超越语言看世界;与斯坦福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产品落地。

  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推进教育融合发展,更新教育思想理念、学校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式等。在这方面,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应汇聚力量,形成合力。

  朱之文在大会上说,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不受校门和国门的约束,但教育必须始终立足特定的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脉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国际视野。(黄思思)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当普通人成为“行走的IP”

  • 为留守儿童解套

  • 高校开“减肥课”达标可获学分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红色驿站”上党课

    12月10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舞阳街道党员在上柏村“红色驿站”开展专题党课活动。

  • “党员带群众,技能大比拼”

    武铁襄阳房建生活段党委通过开展“党员带群众、技能大比拼”活动,丰富了传统技术比武的形式、内容,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运行相结合,营造争创技能达人的氛围。

教育论坛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