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大学生士兵写下“请战书”:请求归队,我只要一件救生衣!-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今日聚焦

退伍大学生士兵写下“请战书”:请求归队,我只要一件救生衣!

2019-07-17 08:02:21

  新华社长沙7月16日电(记者史卫燕 陈振海 白田田)“……毛巾被、雨衣、和迷彩服,我背囊里都有,只要您给我一件救生衣就行了。脱下了军装再穿上不容易,希望能得到您的批准。”近日,在洪水肆虐的湖南,一封言辞恳切的“请战书”悄然走红。

  写下“请战书”的人叫封有为,退伍军人,右江民族医学院22岁的大学生。在人们交口称赞他的勇敢和担当时,他却恳求记者:“每一个退伍军人都有回来的梦想,我不过有幸实现了这个梦想!请不要报道我,把镜头对准我身边贡献更大的战友们吧!”

  千里赴“战场”

  铲沙石、扛沙袋、固堤坝……夹杂着雨水和汗水的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连日来,湖南湘江流域遭遇连续强降水,引发洪涝灾害。灾情就是命令!武警某部七支队迅速出动,赶赴湖南省衡山县、衡东县紧急驰援。

  在湖南省衡东县洣水李家垅村段抗洪现场,从1500里外的广西百色市赶来一线的封有为,重新穿上军装,满身泥泞。他与昔日的战友一起,誓要堵住堤坝缺口。

  连续奋战,累了封有为就和战友一起坐着打个盹,随即投入下一轮“战斗”。

  休息时,他结合专业知识为大家讲解紧急情况处理方法,下水注意事项,并为受伤战士进行穴位推拿。

  武警某部七支队十八中队指导员邹湘景告诉记者:“有为退伍两年了,当时我们也担心他体能跟不上,但他过来后,总是冲到最前面。他大学是学医的,在任务执行完成后,他又发挥所长及时给战友们诊病推拿放松。”

  “请战书”尽显家国担当

  上抗洪救灾一线之前,封有为的“请战书”差点没有被批准。

  7月10日,在距离衡阳约1500里的广西百色市,曾在武警某部七支队十八中队服役的大学生封有为,刚刚结束期末考试。在网上看到部队抗洪抢险的新闻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热血,第一时间向部队“请战”。

  谁知热情被直接泼了一盆冷水——考虑到救灾工作机动性强,队伍行踪不定,部队拒绝了他的请求。

  封有为没有放弃,指导员、老团长、副营长、支队领导,他一个一个磨,“请战”短信一条条发了出去:“我退役复学后在医学院校学习,能熟练操作CPR和各类急救。我和家里面也说了这个事情,家里面也非常支持……”

  他购买了11日赶赴湖南的火车票,打算无论如何也要回去看看。

  11日下午,批准的消息传来。

  他立即背上背囊,连夜坐火车、转大巴,一路奔波辗转,于7月12日赶到了救援部队抗洪驻点。

  “我只是实现了所有退伍军人的梦想”

  2015年,封有为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中夹着征兵宣传单。于是,他选择实现自己和父亲两辈人的“军人梦”,保留学籍先赴部队当兵。

  两年的军旅时光,在日日夜夜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中,在抗洪、演习、拉练中,封有为锤炼了意志,明白了担当。

  “尤其是2016年在湖南岳阳、益阳的抗洪,我就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直接奋不顾身往水里跳,他们的勇敢无畏深深地震撼着我。”封有为说:“其实每一位战士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士兵突击》。”

  这次回到部队参加抢险,连续12小时和洪水作战,封有为丝毫没有感觉到辛苦,反而用“鸟入山林、鱼回水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武警某部七支队宣传科科长涂理军告诉记者,事实上,近些天来有许许多多退伍军人和支队联系,希望能回来加入抗洪抢险的队伍,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他们只答应了封有为的请求。

  “脱下军装,再穿上就不容易了。很庆幸,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很庆幸,我能够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封有为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郭丽娟

图说教育

  • 河北香河:放暑假 学剪纸

  • 河北滦州:安全记心间 平安度暑假

  • 这个暑假,让我们来学垃圾分类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我希望:孩子能遵从内心,选择成长道路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家长身不由己又不同程度地陷入各种教育焦虑之中——想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结果却早早地就把孩子绑上应试教育的战车,课外班补习班填满了孩子几乎所有的课后时间。

  • 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按照国家学位管理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获得诸如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庞大走出“为论文而论文”的怪圈。

名人坊

  • 隐姓埋名资助贫困生24年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连日来,在江苏南通,一个老人离世的消息全城刷屏,居民们以各自的方式来纪念他,他就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

  • 大学生村官卖起“天下第一杏”

    25岁的阿依努尔·阿卜力孜是新疆英吉沙县色提力乡喀勒加克村的一名返乡大学生村官,毕业于昌吉学院。阿卜力孜所在村出产的英吉沙杏因个头大(最大的有90多克)、甜度高曾被誉为“中国第一杏”。自从返乡当了干部,把家乡的甜杏卖出去成了阿卜力孜最想干成的事儿。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