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锐出战!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身扶贫一线-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今日聚焦

尽锐出战!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身扶贫一线

2019-10-18 14:00:40

  2018年,博士生叶佳丽来到陕西省合阳县金裕镇挂职当起了副镇长。她当时感慨——这副镇长真不好当,比在学校忙多了。

  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批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之一。这一团队,是该校和其定点扶贫县合阳县共同组建的“三团一队”的一部分。

  三团一队,指的是由学校各院系书记、专家教授和硕博士生组成的助力团,以及由当地优秀人才组成的先锋服务队。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用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投入了扶贫攻坚的战场。

  半数定点扶贫县“摘帽”

  这是一条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教育扶贫,肩负着保障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重要任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表示,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2012年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了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定点扶贫任务,22所直属高校承担了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又新增19所高校采取“1+1”模式,即由1所已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与1所尚未承担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共同定点扶贫一个贫困县。

  “目前,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已全部投入扶贫工作。”晁桂明介绍,省属高校也在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扶贫,不是在办公室指点江山。2018年,各直属高校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3394人次,开展督促指导131次,选派挂职干部139人、村第一书记55人。给人,也给资金。从2018年责任书完成情况来看,44所直属高校共投入帮扶资金1.3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3.18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3.27亿元。“截至目前,44个定点扶贫县已有20个县实现脱贫摘帽。”晁桂明说。

  下一步,教育部还要探索推进高校扶贫组团模式,加大高校扶贫的人才和科技服务支撑,并把促进高校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贫困县摘帽后,高校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晁桂明强调,“做好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是扶贫战场,也是育人课堂

  除了数字,高校贡献的,还有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各具特色的模式。

  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团一队”模式,就包含了管理干部、专家教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力量,在校内形成了全员参与扶贫攻坚的组织管理体系。“专家教授助力团”和合阳县“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密切对接,让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三农”工作人才队伍落地生根。“研究生助力团”的学生也由此深入农村,了解国情民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感慨,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多了,无谓的抱怨少了,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四川大学的定点扶贫县在凉山州甘洛县。学校坚持扶贫先扶智。近三年来,四川大学为甘洛培训党政干部、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农技人员等3200余人,减免培训费用近600万元。他们还从娃娃抓起,支持甘洛县斯觉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让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就能学会普通话。副校长侯太平介绍,目前已累计完成134个中小学班级、4900余人、38850课时的教学任务,推动了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

  河北农业大学的特色,是在扶贫地建起创新创业驿站,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由服务生产到服务产业转变,注重一二三产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供给力、支撑力、引导力。”该校副校长赵帮宏说。“保定苹果”“桃木疙瘩”“老香菇”等一批特色品牌走向全国。(本报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南开大学举行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

  • 乡村学校有了“好课堂”

  • 田间地头皆课堂 重庆乡村小学践行陶行知育才理念80年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量子速读”骗局该收场了

    近日,某教育机构组织6至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及日常学习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一个大房间里,埋着头快速翻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指尖生风。

  • 中原油田网红学院受追捧

    日前,中原油田结合人才分布和培养目标,按照虚拟机构思路成立“人才强企工程·中原学院”,学院下设油气勘探系、油气开发系、油气工程系、公用工程系、管理支持系、党务政工系6个系。

教育论坛

名人坊

  • 院士开班培养乡土人才

    10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等在内的多位院士、专家及省、市有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

  • 他用双脚丈量1900公里长城遗址

    段清波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从事田野考古与科研教学30多年间,他在秦汉文明研究与历代长城研究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