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振河: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今日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杨振河: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2020-05-19 07:38:57 来源:河北日报

5月12日,杨振河(左)在指导弟子练习杨氏太极拳。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摄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

  “魏校长,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太极拳网课进展还顺利吗?有没有什么难题?”5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振河专门来到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北街学校,见到校长魏美霞,关切地问起太极拳在学校的推广情况。“马上要去北京出席全国两会了,想利用临行前一点儿时间把提案完善一下。”

  50余年习武生涯,30余载传授之路。作为杨氏太极第五代传师,杨振河一直在为太极拳的普及与传承奔走。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凭的是一股热情,现在更多的是责任。”

  杨振河说,要想更好地发出基层的声音,就要多走走,贴近群众。他曾到井冈山、延安、重庆等多地调研,发现当下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一些问题。在井冈山的一所小学,有几个孩子很喜欢太极拳,杨振河还专门现场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得知当地学校没有老师教,孩子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到外面专门找教练时,杨振河很受触动,“怎样才能为孩子们留下点儿什么呢?如果学校的体育老师会太极拳,能教孩子们,岂不是方便很多?”

  “中华武术、经史子集,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传承下去。”于是,杨振河决定把传统文化进校园写进今年的提案。

  “一文一武,张弛之道。”杨振河说,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包涵“文”“武”两个层面。他认为,让“文”进校园,不仅要把经典诗文、四书五经这些优秀文学经典引进课堂,还应让历史人物的思想、历史事件、人文故事、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青少年的价值观。

  “武”进校园,就是让太极拳等武术作为体育课普及推广到中小学校园,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同与尚武精神的培育。

  在杨振河看来,武术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同于普通广播体操和体育活动,其最大特点就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气、神。具体到杨氏太极,其外柔内刚、劲运于内、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蕴藏”的状态本身就自有一番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意味。

  事实上,让太极拳走进校园,杨振河在他的家乡已经做了有益尝试。早在十余年前,杨振河就创编出既适合年轻人练习又能显示出传统太极特点的“杨振河38式太极拳”,后被邯郸市教育局指定为“太极进校园”活动的必修课程,自2008年至今,已有千余名体育老师与百万余名中小学生练习并受益。

  结合目前武术在校园中的推行情况,在做了大量调研后,杨振河建议,为了让武术真正走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国家要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武术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作出硬性规定,同时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

  “以武尚德,文武双馨。”让武术成为学校德育、体育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杨振河奔走的脚步从未停歇。

编辑:郭丽娟

图说教育

  • 古法造纸术进校园

  • 多地幼儿园迎来开学

  • 参观小绿屋趣味学分类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云南:推进普通高中改扩建 补齐高中教育短板

    为补齐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完成“十三五”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目标任务,云南省2020年将新建、改扩建12个州市、133所普通高中学校。

  • 北京市建成333家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

    5月17日是全国助残日,以“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爱·筑小康”为主题的北京市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举行。记者昨日从活动现场获悉,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有12.8万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就业率71.5%。2018年至2019年,全市建成333家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帮扶安置5739名残疾人就业。

教育论坛

  • 共同呵护好孩子明亮的眼睛

    当前,学校复学复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家以线上的形式学习。由于户外活动大大减少,学习、娱乐等活动转移到网上,不少家长对孩子们的用眼卫生感到忧心。

  • 记者暗访新东方、作业帮、高思等:网上教师“资格”存疑

    疫情当下,在线教育成了许多人上课培训的主要方式。但上课的老师是否有资质呢?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整治教育机构培训乱象,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无人员进行线上授课的问题,依然存在。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