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亮:把村小建成“黄埔军校”-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幻灯

常德亮:把村小建成“黄埔军校”

本报记者 张春铭
2018-12-10 09:09:41

  常德亮在辅导学生。 本报记者 张春铭 摄

  茶志慧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哭了。

  从县城到山脚下需要一个小时,从山脚到山上,还要绕一个小时山路。当天下着大雨,茶志慧在车里问了同行的老师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被告知“一般半年下一次山吧”。进了学校,看见简陋的校舍,茶志慧实在忍不住哭了起来。

  那是2016年,茶志慧刚从云南滇池学院毕业,成了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乌龙坝完全小学的一名教师。当时宾川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乌龙坝海拔2000余米。当地人这样描述乌龙坝:“宾川有个乌龙坝,苦荞粑粑羊皮褂,屋中烤火背脊冷,十人上山九人怕。”而这也是乌龙坝完小校长常德亮从教一生的地方。

  关心教师,让教师留下来

  两年过去,当年哭鼻子的茶志慧留了下来,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是常校长给我们创造了留下来的环境和空间。”茶志慧说。

  乌龙坝完小条件艰苦,155名学生,16名教师中有7名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茶志慧说,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被校长常德亮的精神所感动,愿意留在学校的。

  乌龙坝完小是宾川县高寒贫瘠山区民族小学。以前没有汽车,从山下到山上,成人要步行四五个小时。

  “三支一扶”教师张瑶第一次到乌龙坝完小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山路十八弯”,从镇上翻了三座山才到。她听村里老人说,以前出山全部靠走,走的还是土路,遇到下雨还有滑坡危险。

  38年来,每个被分到乌龙坝完小的新教师或特岗教师,都是常德亮亲自去接。自1980年到这所学校,他先后接来200多名教师。以前,常德亮需要找村民借马去接老师,马驮着老师的书和行李,从山下走5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当时学校的所有设备,包括图书馆的书,都是常德亮用马一趟趟驮上来的。2013年,乌龙坝通了公路,常德亮买了一辆面包车,老师有事或学校大小事情需要用车,都是他开着车跑来跑去。

  前些年条件艰苦,留不住老师,常德亮就动员自己的儿媳妇停掉镇上的生意到学校教书,后来儿媳妇没能转正,继续回家务农。常德亮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对不住她。

  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学校没有厨师,住宿生和教师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常德亮又动员妻子到学校做饭,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一天三顿,忙得停不下来,收入又微薄。乌龙坝山多,家家户户承包的山头,靠山货收成,年收入也能有六七万元。而在学校做饭,从早到晚,每月只有2000元工资,一年10个月,怎么算都亏本。

  38年来,常德亮像操持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乌龙坝完小,学校从最初的32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近200名师生。

  培育教师,让教师走出去

  “我们已经累计培养了15位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输送到其他学校。”迎着初冬的阳光,常德亮说。虽然乌龙坝完小是一所边远山区的小学,但在常德亮的带领下,新教师成长很快。当地戏称乌龙坝完小是县里乡镇学校校长的“黄埔军校”。

  一所村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从前的乌龙坝完小,好的公办教师调不上来,招聘的教师多数只有初中学历,教学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常德亮总是吃不香睡不好,冥思苦想了无数个夜晚,终于想了一个“办法”——拿出自己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带着老师们走出大山,到大理市的满江完小、云浪完小和县内先进的学校参观学习。他还邀请了优秀教师来校上观摩课,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不断研究教法、学法,制定了一套适应山区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

  “良将底下无弱兵。”张瑶说,“常校长非常有教育教学经验。每年新老师过来,他都能准确判断新老师适合做什么,并按照特长给老师分配工作。”90后教师张瑶2016年9月入职,现在是六年级语文教师,同时负责学校党建工作。在常德亮的指导下,两年过去,张瑶负责的党支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16名教师中有7名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从全体教师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到教师对留守儿童“一对一”课外辅导、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家访,乌龙坝完小的党建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常德亮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教师上公开课,大家一起听课、研讨、相互启发。在教学工作中,常德亮秉持“爱生在先、因材施教”的理念,团结上进成了学校最好的校风。

  在常德亮的带领下,乌龙坝完小的教导主任鲁翁圆成为一个“什么难做什么,什么缺做什么”的教师。鲁翁圆2014年成为特岗教师,2016年来到乌龙坝完小,不久后,鲁翁圆就要到乡镇学校当教导主任,“乌龙坝完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现在,学校每年都会把成熟的教师输送到镇上的学校,也都有新教师入职,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教师队伍梯队。多年以来,乌龙坝完小的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38年坚守,村小迎来跨越发展

  38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38年,常德亮都献给了乡村教育。当地人都说,常德亮像一棵大树,撑起了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让乌龙坝的教育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常德亮心里,这38年的风风雨雨,甘苦自知。

  1980年,刚满17岁的常德亮,从乡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是当时乌龙坝几个自然村中学历最高的青年。正当他憧憬继续外出求学的生活时,却迎来人生第一次艰难的抉择。

  一个初秋的夜晚,乌龙坝大队队长专程到他家,昏黄的煤油灯下,道出一番肺腑之言:“村小学有一名代课教师下学期辞职不干了,要回家,这些读书的娃可咋整,这里的娃需要你啊!”那一夜,常德亮从未感觉到如此漫长。

  就这样,常德亮放弃继续求学,回归大山,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一晃就是38年。

  回忆当时的情景,常德亮说,他接手时,5个年级只有32名学生。山区学校条件差,常德亮从来不抱怨。他知道,要让一个地区真正脱贫致富,首先就要办好教育。

  1989年,常德亮被任命为乌龙坝完小校长,学校发展成下辖李子园、大箐、新村等5个校点的村级完小,有120多名学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投入有限,常德亮产生了靠山吃山的念头。他向村委会申请到学校周边的30多亩荒地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带领教师利用劳动课和周末把荒地变成农田,种上反季蚕豆、玉米等作物,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

  2010年底,随着国家校安工程项目的实施,一幢投资120万元、8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综合楼拔地而起,乌龙坝完小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在,学校变美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了大山。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常德亮被评为云南省师德标兵、大理州优秀教师。已经55岁、本可以安逸下来的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活儿——为乌龙坝完小建设新校区。“我们想把乌龙坝完小办成县里比较有名、有特色的一所山区学校。”常德亮说。

  38年中,常德亮有很多次离开乡村、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他都没有走。“面对青山不退却,奉献教育从不悔”是常德亮的写照。他说,退休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还想到学校当义工。

  “我只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山区孩子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常德亮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垃圾分类”地面游戏 这个校园玩得有创意

  • 学校莫嫌贫爱富

  • 高中国际课程落地本土的教育逻辑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奋进新时代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安徽8万余职工“赛法律”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6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回答完毕!”当一名选手回答完问题后紧张等待评委最终评定时,台下已经有观众在小声嘀咕着:“不对,应该是3个月!这个我专门学习研究过呢!”

  • 昔日为徒今成师 广西职教走向东南亚等国

    满怀着成为铁路专业人才的期盼,泰国留学生王岳瑶与43名同伴,背井离乡至广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柳铁职院”)学习高铁技术。这是该校今年迎来的第二批泰国留学生。

教育论坛

  • 认真谱写研究生教育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廓清了教育事业发展思路,明确了教育事业工作重点。

  • 爱是“别人家学校”的底色

     在网络空间,“别人家的学校”是无数学子羡慕的对象,它如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是一个仿佛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神奇存在。

名人坊

  • 白方礼:蹬车给学生们挣点钱,我心里高兴

    初冬的暖阳照在天津市憩园公墓的一座铜像上,铜像是一位老人,面容清癯。铜像基座上镌刻着:白方礼(1913—2005)。在这位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凭借“蹬三轮”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 “折腾”校长王静

    运动装,休闲鞋,走路带风,这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花桥中学校长王静给人的印象。“别看他名叫王静,学校最静不下来的就是他。”花桥中学教务主任彭元吉笑着说。如果到花桥中学要找王静,去办公室是绝对找不到人的,他有可能在教室听课,有可能在电脑室捣鼓,有可能在操场和学生打球,也有可能在学生宿舍视察,还有可能在食堂帮忙……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