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中怎样勘破一个情字-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名作细读中怎样勘破一个情字

访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

陶继新
2018-08-02 09:38:37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文章,获得了广大语文教师的热烈欢迎,他的著作仅《名作细读》就重印了19次。在《名作欣赏》上,有中学教师为文称赞他改变了中学语文解读的面貌。他精致的解读,在台湾、香港也吸引了大批粉丝。

  篇幅所限,仅就孙绍振文学“以情动人”命题的阐释,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略述一二,以启发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孙绍振认为,停留在康德的情趣判断和传统的以情动人是不够的。他提出。情的特点乃是动,变动不居。《诗大序》说,“情动于衷”。南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渗入了个体特殊的变动之情,写景、人与事便有了不同的形象。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枫叶,在杜牧《山行》中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则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红叶因张生感伤之泪而染得血红了。在鲁迅诗中,则是“枫叶如丹照嫩寒”。

  孙绍振认为,这种因情而“变异”了的文学形象,并不限于古典诗歌。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就有诗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并不是在歪曲现实,变异了的景物,恰恰表现了诗人特殊的才情。

  他引用清代诗评家吴乔的话说,诗变异客观对象,如将米酿为酒,使之“形质俱变”。变了,才有别出心裁的诗意。

  孙绍振认为,许多学者都认同“以情动人”,但是,对于情本身的特性,却并未深入发挥。孙绍振提出,情感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所以,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他认为是有片面性的,因为画面是视觉的、瞬时的,而诗中的情感则是流动的。

  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也有画,其好处在于“动画”。当然,它不是现在孩子们看的动画片,而是作者感情在流动的、具有审美意蕴的画。

  情一动,则有了意,有了文脉,有了审美意象。

  孙绍振没有停留在孤立地讲以情动人上,他还将情的特征在与理的矛盾中展开。现实中,动了情忘了理的情形屡见不鲜,有情人因情感激动而不讲理的事例比比皆是,文学作品中更是如此。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说法尽管有点绝对,却有一定的道理。孙绍振引用吴乔提出的“无理而妙”来说明这一特点。

  孙绍振由不同人物之情与情的差异,展开对情理关系的论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爱得要死要活,可是,只要一见面就要争执。为什么争执?因为互相间爱得太深。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是非理性的。读者在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时,很少冷静地分析他们为什么如此不讲理,而是随着他们感情的起伏或喜或悲,甚至流下一掬同情之泪。这就是以情动而超越理的构成的魅力。

  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评价不高,即使对人们普遍称道的孔明,他的评价竟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对关公却给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对“关云长义释曹操”激赏不已。孙绍振认为,这一章,便是情大于理的一个极好的写照。

  孙绍振还把“以情动人”放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展开研究。他发现,人物形象大都因为情感充沛而丰满。有些时候,人物的行为未必是真与善的,善是理性的,情超越了善,却有了更加动人心魂的力量。朱自清的《背影》中最动人的地方是,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去买桔子,本来对父亲的关爱不领情的“我”被感动得流泪了。不过,也有人说,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是善,违反交通规则是不善。但是因为要为儿子尽一份心,父亲打破了常规,忘掉了自己的安全。父亲是因为有情,才感动了儿子。所以说,在一定情形下,情不一定是有用的、善的,却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作者系山东教育社编审)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游学”如何进阶为“研学”

  • 博士送医到山村

  • 小小志愿者奉粥献爱心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上海-云南职业教育联盟成立

    本报昆明7月31日专电(记者彭德倩)31日,上海-云南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据悉,这是继2014年的上海-喀什联盟、2015年的上海-果洛联盟、2016年的上海-遵义联盟之后2017年起,上海市教委与云南省教育厅合作,开展相对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师资培养培训。2017年,共培训云南职教教师180人次。

  • “星期日工程师”带来发展新活力

    1979年11月,当时的奉贤县钱桥乡一家工厂连年亏损,打算开发新产品。乡党委书记三次登门找到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韩琨上世纪80年代初,蓬勃兴起的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急需科技人才的支持。上海市政府颁发文件规定,凡从市区流往郊县或国营农场工作的科技人员

教育论坛

  • 语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哲学

    语文与哲学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意和言发生关系,形成了语文。语文首先是活动——言意关系的活动,其次是活动的结果——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所以,语文就是言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哲学的目光总是投向世界的深处。语文的深处是哲学,这是中国古代“言意之辨”与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根本原因。语文在生成和运行过程中所内在的哲学“基因”,让语文显示出思辨色彩和哲理魅力。

  •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母语孕育了本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火种,而语文是将这一语言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的、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主要课程。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之本,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就是百年中华文化传承、民智开启、公民意识养成的书面记载。

名人坊

  • 李芳上榜7月“中国好人榜”

    本报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黄文卫)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李芳学习活动之际,7月30日,7月“中国好人榜”在吉林省长春市发布,河南信阳“英雄女教师”李芳上榜。6月11日17时,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面对急速撞向学生的机动三轮车,奋不顾身,用血肉之躯奋力挡护

  • 浙江常山:校长暑期乡镇挂职

    本报讯(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徐德飞)为锻炼提高校长的履职水平和治校能力,暑期伊始,浙江省常山县选拔5名校长(或书记)到任职学校所在乡镇(街道)挂职一个月这是常山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为加强学校校长(书记)队伍建设推出的举措。作为一种培养校长(书记)队伍的机制,计划每年暑期都会选拔5名学校党政正职到乡镇挂职。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