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书写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

吉首大学办学60周年掠影

2018-10-10 14:49:10

  湘西,位于云贵高原东段,绵延上千里的武陵山脉贯穿其中。因为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留下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因为境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汇聚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所以,这里有“神秘湘西”“魅力湘西”之美称。1958年,在这里诞生了一所大学——吉首大学,几十年来,这所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长为湘西乃至湖南的又一张名片。60年来,吉首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却地处偏远、发展滞后的特殊区域,高举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大旗,书写着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

  特殊环境磨砺出独特的精神

  曾经,有人概况,湘西是蓝天白云、灵山秀水、民风淳厚。也有人说,湘西是千年封闭、百万贫困、十万大山。湘西,就是以这样少有的二元对立呈现在世人面前。吉首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区位劣势十分明显的环境中诞生、磨炼和成长,她的每一步成长都显得那么的特别、那么的艰难,走到今天,更显示出了她的执着和不同寻常的毅力。

  翻开尘封的吉首大学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外界难以想象的画面与情景,建校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师生们为了建设自己的校园,挖过山、填过沟、推过板车、拉过石磙……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方式不断地改变着学校的面貌,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学校前行。学校领导、老师到省城开会,哪怕只有半天时间的会议,往返在路上的时间也需要4天,当时,省检察院招待所地下楼层基本上是学校教职工出差常住的地方,因为房费便宜……说起这些往事,老一辈的教职工还津津乐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到学校采访,然后以“板车推出来的大学”为题作了深度报道,形象地说明了学校办学的艰难。60年后的今天,学校面向师生和校友以“记忆”为主题征文,应征者踊跃,看到这些沉甸甸的浸漫苦涩而又充满情感的文字,所有经历者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埋怨,而是自豪。

  办学环境的艰难打磨了吉首大学师生的性格,塑造了吉首大学师生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砥砺前行。这种个性也是吉首大学师生的一种文化品行,它流淌在师生员工的血脉里,植根在师生员工的灵魂中。

  走进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独特的景观:一个硕大的石磙与一块天然石并排矗立在一起,天然石上刻着“精神”二字。“石磙”是上世纪80年代师生们建设校园、平整校园的原始工具,也是吉首大学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历史见证,这道景观时刻激励着师生们要不忘传统、传承精神。吉首大学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这种精神使然。学校在总结传统精神时指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是吉首大学立校之本、传校之宝、兴校之魂。号召师生们自觉传承、发扬光大。

  扛着特殊的使命奋力前行

  在吉首大学校园里,有一幅永久性的标语:“办好民族地方大学,服务武陵山区发展。”学校党委书记游俊教授多年来一直强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吉首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学校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在理性思考自身使命定位时,形象地总结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区域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要求,学校在这种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

  吉首大学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在办学实践中自觉地兑现自己的诺言。2001年,国家领导人视察吉首大学,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也引起社会上诸多疑惑,吉首大学为什么是湖南的骄傲?2005年,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带着这个疑问考察吉首大学,考察过程中深受感动的潘教授说:“吉首大学之所以成为湖南的骄傲,是因为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与少数民族的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吉首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服务武陵山区学科专业群,使学科专业建设深深地植根在区域这片泥土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普适性与本土人才的个性化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并实施以“立德、立志、立业,树人、惠人、达人”为核心内涵的“立人教育”理念,围绕“四得”做文章,即围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做文章,着力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意识和能力,广大毕业生扎根民族贫困地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默默奉献。以学校所在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该州75%的中学教师、45%的县处级干部、45.4%的科级干部、38%的医疗卫生人员毕业于吉首大学。

  作为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学校是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还承担了省外10余所高校的预科生培养。学校虽然地处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但多年来承担了湖南省对口援助新疆吐鲁番地区中学教师培训计划。

  现学校在校学生中有43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各民族学生在这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学校先后三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瞄准民族地区特别是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为龙头,搭建平台、聚焦目标、聚集队伍、协同攻关。20年前,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立项中,吉首大学曾被誉为“黑马”,甚至有人惯性地认为,是不是把“吉林大学”写成了“吉首大学”?这匹“黑马”从此一直向前奔驰,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数始终保持在湖南省高校前列,其研究成果不仅推介和弘扬了区域的民族文化,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土司文化研究配合老司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湖南省专门行文对吉首大学研究团队给予表彰。学校大力开展区域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研究与推介,带动了大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文艺学团队主持策划的张家界景区大型演艺节目“魅力湘西”每年接待观众30余万人,被文化部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将其收入“国家演艺重点名录”。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为己任,围绕武陵山这片区域的脱贫攻坚这个大主题,把学问作在民族地区的田野里,把文章写在武陵山区的大地上。其中,学校专家团队选育的“米良1号”猕猴桃被农业部门确定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在全国16个省市推广栽种,在湘西州,仅猕猴桃的产业化就帮助20余万名农民脱贫致富。在多年研究武陵山区生态环境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带理论”——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的亚麻酸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为武陵山区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仅湘西州的“三带产业”就达30余家,年产值达120余亿元。

  潘懋元先生在考察吉首大学和湘西之后,为吉首大学的特色发展点赞,他说:“吉首大学如果在这些特色方面能够有进一步很好的发展,那不仅有全国的影响,可能对世界也会有影响。”潘先生说的可能是溢美之词,但是,至少可以说,吉首大学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总结这其中的经验,就是吉首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把自身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大学的社会功能发挥紧密结合在一起。

  继续书写民族高等教育华彩篇章

  60年的艰苦拼搏、奋力前行,成就了吉首大学今天的辉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吉首大学撑起了湖南西部及武陵山区民族高等教育的一片蓝天。

  2001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吉首大学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学校得到了“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看到了吉首大学就看到了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等赞誉。在吉首大学师生看来,这些肯定不是骄傲和满足的资本,而是激励和鞭策,也是吉首大学迈向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2018年,是吉首大学建校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不是因为其走过了一个甲子,而是因为在这一年,吉首大学被国家学位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同时,湖南省教育部门确定吉首大学为按一本招生的高校。60年的办学历程,吉首大学在偏远贫困的民族地区扎根,实现了从学士到博士完备的学位教育体系,这对于发达地区高校来说,确实不足为道,但对吉首大学来说,又确实来之不易。

  60一甲子,吉大正青春。面向新时代,吉首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战略,正在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戴林富)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军营体验

  • 家乡寻变化

  • 邮政开放日 体验零距离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教育部机关老同志“网络达人”表彰大会暨第十一届趣味运动会举行

    本报北京10月9日讯(记者 王家源)今天上午,教育部机关老同志“网络达人”表彰大会暨第十一届趣味运动会在京举行杜占元指出,下一步,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71.14亿元补助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作,中央财政下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补助资金45.35亿元,加上2017年提前下达的25.65亿元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0.14亿元,2018年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补助资金71.14亿元已全部下达,主要用于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教育论坛

  • 科学的规划设计最重要

    “巍巍宝塔山巅,极目群山环绕延安。三山两河,风采血染。忆往昔,峥嵘岁月,浴血奋战。延安,黎明的曙光;延安这首诗是去年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一年级赴陕西研学旅行后一名同学有感而作。此次研学旅行,潞河中学高一年级600名师生分班分组先后游览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

  • 农村学校不应缺席

    研学旅行不能只局限于城市,也要关注农村。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关注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的开展,亦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与之相应,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需要着力在以上四个方面寻求突破,既需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也需要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

名人坊

  • 赵翠:俺眼里只有学生

    “干啥的说啥,你当老师、做校长,眼里就应有学生,没有学生咋有学校,咋有课堂?俺就是这么想的和做的……”说着说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9月1日,市里举办“2018莱芜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赵翠获评全市最美教师。她的事迹展播中有句萌萌的话:“俺眼里只有学生

  • “葫芦娃妈妈”马晖

    走在山东省青岛湖岛小学校园里,随处都有惊喜不断的“葫芦”元素迎面而来,伴着学生们幸福的微笑,从你身边经过。2011年,马晖担任青岛湖岛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文化品牌是为了谁,面向谁,是马晖思考的方向性问题。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