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转型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湖南文理学院

专业转型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内涵发展

2018-11-28 16:35:04

  红色校名的北大门

  贴地飞行:“贴地”,强调通地气,校地、校企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着力抓基础,强化专业建设、创新课程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飞行”,是指通过转型促发展、创新增活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质升级。

  高等教育持续改革,推进了高校的内涵发展;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将助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作为首批国家级别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试点地方高校,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结合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以专业转型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树理念: 明确办学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标

  精准的办学定位,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国家发展改革机构、财政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学校结合自身实践,转变思想观念,持续深入综合改革与发展实践,逐步形成了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制定了《湖南文理学院综合改革方案》和《湖南文理学院“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主要任务,并确立了“转变办学理念、推进转型、强化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素质、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就业质量”的转型思路。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方法,引导转型专业建设与发展,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强举措: 力推专业转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学校以专业转型为抓手,多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四大专业集群”。学校明确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原有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不断改造旧专业,紧盯国家产业发展新态势和洞庭湖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基于多个专业已有的资源条件,通过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等教学改革与实践,支持交叉学科专业建设;通过文理并重、通专结合等方式,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设置新专业;实施专业内容优化与调整、强化实践环节,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置精简、实用的专业方向与专业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形成了2至3个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实施专业稳妥退出。学校先后增设了6个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暂停了7个专业招生,并启动了师范专业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学校先后分三批次立项建设了24个转型试点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特色、凝聚特色建设专业转型示范点,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对接产业链发展的面向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文化服务业、现代教师教育事业的“四大特色专业集群”架构。

   ——多管齐下,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转型需要,学校采取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互派、企业顶岗、资质认证”等途径,打造“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从出台《湖南文理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办法》,到成功组织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工作,两年来,学校共确定280人为“双师双能型”教师、118人为外聘“双师双能型”教师。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学校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指针,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适时修订、完善转型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突出“三性”实验,提升毕业设计(论文)实效性。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各类教育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机制,实现了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因地、因势制宜,强化课程建设。学校将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放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课程建设验收制度,狠抓课程建设质量,推行研究性、案例式等开放式教学;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并搭建了本校的在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线课程达到68门。

  学校部分专业以省级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为支撑,共建“教师工作室”,开展具有工作室鲜明特色的研创项目、学科竞赛活动、课程教学,实现了基于项目与课程的多主体、多赢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了增强人才适用性,学校开设了“丁玲文学研究”“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等20余门富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

  显实效: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特色项目实现“双赢”

  学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重地,始终履行“成就学生”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主动融入湘西北经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全面推进校县校企合作,积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特色。经过多年的“贴地飞行”发展,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

   ——成为孵化地方急需人才的工作母机。学校通过对专业转型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将学科和专业特色转化为新形势下的竞争优势。如今,学校不仅是地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也成为地方企业培训专业骨干力量和管理人员的重要基地。近3年,学校为地方输送了4000多名应用型人才,占就业总人数的25%;省市各级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公司企业先后选送8000余名行业骨干来校培训学习。

   ——“贴地研究”成果迈上新的台阶。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学校获得有关专业建设与转型的省级教学改革立项多项,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尤其在交叉学科专业研究方面,在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时代意义、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智能构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专著,开发了用于智能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软件系统。目前,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两个国家(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别“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别教学平台两个,教学实践平台19个,优秀实习基地12个,重点实验室3个,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近3年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共签订各类横向合作协议200多项,与本土企业联合完成科技攻关项目、申请专利100余项,开发新技术产品30余个。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亿多元。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学校毕业生全部获取“一专多证”。近5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8篇,获国家和省级奖励1500余项次;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一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数量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学校还涌现一批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多次被列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2015年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全国优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实现校、地双赢。学校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建立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并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契合地方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级别和省部级应用型研究成果,包括科技部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国防科工部门项目、国家农业部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200多家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工学结合”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孵化基地”等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平台280余个,逐渐形成了与地方“互为发展咨询”“互为人才基地”“互为科研基地”“互为文化支撑”的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的共赢。

  (郭国强 易 姣)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清华博士后万蕊雪获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 荒山种出致富林

  • 超八成受访青年直言:父母把想法强加给自己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中等职业教育仍然需要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主力军。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中国奇迹”,得益于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及人才强国战略

  • 第十三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行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翟帆)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和《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苏州评弹学校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日前在江苏苏州举行。“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是我国职教界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在职教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论坛崇尚自由,没有绝对权威

教育论坛

  • 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

    劳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使得劳动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全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意蕴、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数字时代,重新定义劳动教育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开设陶艺课,在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图为学生在给陶艺作品上色。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对教育卷入程度的加深,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维度。

名人坊

  • “折腾”校长王静

    运动装,休闲鞋,走路带风,这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花桥中学校长王静给人的印象。“别看他名叫王静,学校最静不下来的就是他。”花桥中学教务主任彭元吉笑着说。如果到花桥中学要找王静,去办公室是绝对找不到人的,他有可能在教室听课,有可能在电脑室捣鼓,有可能在操场和学生打球,也有可能在学生宿舍视察,还有可能在食堂帮忙……

  • 一路“薄改” 一路领先

    2018年教师节,湖南省常德市“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常德市政府设立的教育最高奖项)表彰大会上,临澧县丁玲学校校长杨隆玉走上领奖台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行政骨干,最核心要求就是要自身过硬,只有自身过硬,才能不令则行。”杨隆玉用这句话要求自己和学校骨干。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