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草田间打造“金山银山”-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在稻草田间打造“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薇
2018-12-11 08:48:40

  稻草捆成的“锦鲤”、麻绳编成的水车、竹子制成的谷仓……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溪田生态农业园内,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们用秸秆制成的稻草风景吸引了大量游人注目。这种将稻草与创意结合的实践,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取得了社会效益。

  “为国家生态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高校责无旁贷。”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作为一所以林业起家的高校,南京林业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让老百姓在“绿山包”里“鼓腰包”。

  变废为宝 让产业“绿”起来

  江苏镇江的食醋闻名遐迩,但产生的醋糟堆积如山,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一直是企业的难题。对此,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萍萍带领科研团队以醋糟和秸秆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研发成自带抗病菌的“人造土壤”。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难题,而且生态环保。

  “以前,我们这边的醋糟秸秆都堆在路边,不仅污染了农田,也影响我们干活的心情。”村民刘富贵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专家们的成果不仅让农田恢复了绿色,也提高了咱们的生产效率。

  如今,李萍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了一个产业,被江苏省及周边九省一市广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3年仅在江苏省的应用面积已达到168.7万亩,增收节支总额约22.1亿元。

  此外,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戴红旗研发出化学与膜装备技术,使工业废水变清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典想教授把农作物秸秆变身为新型绿色能源“木煤”……南林大专家研发的生态成果不但给地方带来了绿水青山,还带来了“金山银山”。

  点绿成金 让农民富起来

  “教授,去年栽的这片竹子恼火得很,你帮我看下是哪里出问题了吗?”“这片竹子颜色不鲜亮,叶子发黄,是啥情况呀?”……春夏交替之际,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师生组成的专家团在贵州北部的田间地头,为林农们答疑、为竹子把脉。

  “凡是遇到难题,我就给南林大的专家打电话。”赤水市黄连沟村方竹种植大户桂金华说,屋后有几分祖辈留下来的竹林地,六口人就指望栽竹、卖笋过日子,一年“望天收”,日子过得紧巴巴。2013年,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来到桂金华家,开出了一张精准改造的“药方”。

  在专家团的指导下,桂金华科学种植,仅仅两三年的时间,竹林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效益显著。“仅春节七天假期,我就卖出5000斤笋,总共8万多元。”

  十几年来,南林大竹类研究所专家团在赤水市认下了许多像桂金华这样的“穷亲戚”,在竹子种植上给予全面的技术指导。如今,黄连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竹子,曾经的贫困村摇身变成绿色的竹海。村民们卖笋子、办农家乐、加工竹编,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竹业的发展带动了赤水市经济的整体提升。数据显示,赤水市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全市20万人口人均占有6亩竹林,每人每年依靠竹原料可直接增加经济收入3000元。竹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代代相传 让环境美起来

  在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队伍里,还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80后的黄超伯教授领衔一批80后、90后,研发出将林源性生物基材料制成抗癌药物的技术。

  在化学工程学院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张张神奇的“薄膜”。黄超伯介绍,这张“薄膜”看似普通,但功能却十分强大:它既能应用于药片的原位防伪,又能帮助癌症病人抑制术后癌细胞沿腹膜扩散,与此同时,还能净化空气、有效隔离PM2.5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其油水分离优势还可以应用于地沟油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城市河道的整治。

  此外,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飞研发的人工林树皮及枝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与利用技术,可将树皮和树叶研发成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作用的高附加值产品;翟华敏教授将农林剩余物研发成可用纤维,做成纸等复合材料、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这些年轻学者继承前辈的精神,努力为祖国增添一抹抹绿色。

  百余年前,我国著名林学家梁希先生提出“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愿。如今,一代代南林人肩负先辈遗志,把让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将一个个生态产业创造成致富产业,在稻草田打造“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薇)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奏响青春之歌

  • 北京朝阳启动校外教育60周年成果展示周

  • 90后教师攒工资为学生买鞋走红网络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名人坊

  • 中国教育的明亮远方

    结识顾明远先生差不多有近30年了,这是有幸被顾先生引领着、提携着前行的30年。

  • 白方礼:蹬车给学生们挣点钱,我心里高兴

    初冬的暖阳照在天津市憩园公墓的一座铜像上,铜像是一位老人,面容清癯。铜像基座上镌刻着:白方礼(1913—2005)。在这位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凭借“蹬三轮”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