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百年树人-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慢教育”百年树人

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慢教育”

杨旭 徐海峰
2019-03-08 10:17:00

  党的十九大强调,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指明了教改的方向,同时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指出了教育发展之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创办于2000年9月,是武进首所民办学校和首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办学18年来,以辉煌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是来自家庭、业内、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学校往哪里走?如何提升学校品质?经过慎重研究,该校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教育,“是慢的艺术”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慢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角度来看,“慢教育”强调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慢教育”培养的人是完整的人,而非片面发展的人。据统计,从1979年算起的30多年过程中,美国的“慢教育”共培养出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1年,教育学者张文质由福建城乡学校起步,开展了一场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随后出版了关于“慢教育”的书籍,引起了很大反响。张文质表示,“慢教育”还谈不上一种教育理论,它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而展开的教育实践,是呼吁教育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成全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倡议。在成全生命的过程中,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2009年,时任《中国武警》杂志主编、作家王久辛又发表了致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六点建议的博文,引起了网上大讨论,“慢教育”的呼声再次响彻全国。王久辛主张,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

  “慢教育”并不是越慢越好的教育,更不是随意放羊、怠慢成长的“漫教育”,而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现状,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暂时降低教育的要求,适度放慢教育的节奏,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挖掘学生的潜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其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引导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学校认为,“慢教育”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期待、纯粹、宽容、耐心。

  期待。大仲马说:“人生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又有人说: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平静、平和的心态期待学生心灵的转向,引导他们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其次,要用细腻和柔软的心灵期待学生实现智慧的增长。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用满腔热忱,积极为“慢”的学生竖“梯子”,建“支架”,搭“平台”,陪伴和帮助学生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让每朵花都能按照花期准时开放,让每棵树也都能活出自身的价值。

  纯粹。什么是教育?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提倡“慢教育”,就是要从浮躁与功利中回归这份“纯粹”,坚守这份“纯粹”,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宽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点滴错误与点滴成绩交错融合而至质变的过程。宽容别人的错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宽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一种美德,一种教育艺术。对待孩子的不足乃至错误,从骨子里相信他们能够改进,给他们留足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站起来,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才是教育的真谛。

  耐心。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积淀,需要雨露的滋润,并且,“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教育需要教师(包括家长)真正静下心来,陪着孩子慢慢地走,需要教师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去瓦解粗暴,需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允许他们以力所能及的速度去成长。耐心让我们能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耐心让学生能咀嚼学习生活的美好。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

  “快教育”,欲速则不达

  这是一个“只争朝夕”的时代。社会加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新兴科技迅速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于是人们和“快”较上了劲,适应着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习惯着做任何事都抢先一步,追求着“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教育绝不是世外桃源,在求“多”求“快”的社会大环境下,“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狂热便在全国蔓延开来。

  首先,家长表现得急功近利。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纷纷将宝押在了孩子身上,一边给孩子所有能给的溺爱,一边以爱的名义让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子女替自己实现当年未能实现的心愿,让子女时刻保持超越“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光宗耀祖,让子女不惜代价参加各种校外培训,超前学习,超纲学习,于是使孩子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身心健康。

  其次,部分教育工作者变得浮躁。分数和升学率成了社会衡量一名学生、一位教师和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迫于这样的形势,一些教育工作者,以结果为导向,以“高效”为原则,师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之中。

  可见,盲目的求“多”求“快”,并不能带来结果的“好”和“省”。提倡“慢教育”势在必行!

  慢下来,尊重生命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育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增强生活的本领,让人类走向崇高,拥有美好的人生。而这一培养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却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违背这一规律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素养的提升急不得

  首先,教育是育人灵魂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无限潜力却又在身心发育成熟度上存在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唤醒不同学生沉睡的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动力,等待他们从蒙昧中醒来,并学会自我唤醒、自我激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迸发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心灵摆渡的过程,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其次,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天性和个性。只有慢下来,才能正视和顺应他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适时适切地给予关爱和帮助,用时间,用信任,用陪伴,用耐心,静待春暖花开。这样的成长过程需要长期的生命沉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如果盲目要求“抢跑”,试图立竿见影地将学生规范成师者想要的样子,那么,孩子即使不“输在起跑线上”,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也将失去“快乐的味道”,而且很可能牺牲了兴趣、爱好、天赋、个性,甚至造成人格的缺陷、道德的滑坡、灵魂的堕落,造成遍体鳞伤。

  求知的过程少不得

  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在实践活动不断发现、不断体验感悟消化的过程。在不断的试误、不断的强化中,学习者从不知到知再到深知,从不能到能再到熟能生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一过程或许有长有短,但基本环节无法省略,别人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期限内创造越来越多的奇迹,只能是一厢情愿。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生实际收获的大小,并不是老师灌输了多少,是快是慢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之上。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又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多方面人才的需要,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充分地尊重,必须以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去因材施教,去分层教学,去等待学生的成长。那些所谓的“后进学生”其实只是起步晚了一点,思维慢了一点,惰性强了一点,兴趣点不同了一点,困难多了一点,假以时日,他们都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环境的熏陶快不得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要比树木的生长复杂得多。人不允许跟树木一样自生自灭,人也不像树木一样在环境面前那么被动。但是,人的成长又与树木的成长一样,离不开环境的熏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带地区生椰树,荒漠地区长胡杨……这与环境中气象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等的长期综合作用密不可分。人为什么会有千差万别?除了遗传因子的制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环境的影响又一定是春风化雨的过程,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来一场暴风骤雨就可以轻易改变的事。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育人环境的形成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环境是一种文化,无论是家庭文化、学校文化还是社会文化,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也许可以通过突击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建设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特色、文化底蕴却一定需要不断的沉淀和长期的提炼,最终才能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至于文化的重塑则更需要痛苦的告别、艰难的磨合。所以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沉淀下来。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

  “慢教育”,厚积薄发

  在“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指引下,学校重新进行了顶层设计,整合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变革了教育评价办法,“慢教育”厚积薄发。

  课程活动提升素养

  学校办学理念唯有转化成学校的课程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大背景下,该校毅然坚持“素养至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开拓课程建设思路,不断完善课程架构群落,除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外,着力开发了一系列选择性、拓展性活动课程,例如,玩转小乒乓、小记者采访、星空文学社活动、苗苗摄影活动、户外拓展、武术、高尔夫、跆拳道、民乐、绘画、书法、围棋等等。通过规范实施活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师生从“唯分数论”的束缚中走出来。

  2013年起,该校基于学生素养提升,重点开启了对“五百工程”课程基地的科学规划、前沿设计与可行性论证。“五百工程”指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将阅读100部中外名著、观看100部经典电影、欣赏100首中外名曲、品味100幅中外名画、了解100位中外名人。2014年6月,该校“五百工程”获得了“江苏省课程基地”的称号。同年11月,常州市教育部门授予该校“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组长单位”称号。2015年5月,该校又被评为“江苏省全民阅读课程基地”。2017年起,为了与国外教育主动接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该校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参加100次社会实践”的课程,从而开启了“六百工程”的实施。课程基地的建设,为该校学生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搭建了新把手,为“慢教育”主张开拓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阵地。

  “六一行动”别开生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地改变“唯分是从”、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学校提出了小学生“六个一”素养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六一”行动。

  “六个一”指每一名星辰小学生,毕业时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拥有一次演讲经历,赏读一套文学作品,掌握一种以上健身本领,发展一项以上艺术特长,经历一次实践活动。

  为具体落实这一行动,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培训了相关教师,变革了教学内容,制定了评价制度,做到了课内课外相互补充,常规督查与定期评比双管齐下,将学生从作业的苦海中解放出来,从而在更多的领域绽放生命的精彩。

  亲子课堂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实施“慢教育”一定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桥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为此,该校不仅通过面上的“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还在各班通过家长自荐、家长推荐、老师统一协调等形式,成立了班级家委会,选举产生了主任、组织策划员、家长助教员等成员,这就搭建了家校联动的有效平台,在警惕办学目标的异化、还教育以纯粹上尽可能地取得了共识。

  学校认识到,发现、唤醒和帮助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为了积极挖掘与开发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可为空间与隐生潜力,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的培养愿景,该校架构了一整套家校互动框架,设计、开展了一系列连续、稳定的“亲子课堂”活动,例如,一年级一日体验活动、一年级入队仪式、迎新年亲子活动、“大手拉小手”六一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音诗画”汇演、三年级“金色十岁”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世纪星城体验营”活动、“我与大自然的约会”实践活动、“青春在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九年级野外拓展活动、与父母的心灵之约、与家人共唱一首爱国歌曲、共同制作一份感恩餐、共读一篇经典美文、共同欣赏一部励志电影、和父亲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等等。在这些体验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能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真正实现了自由、快乐地成长。

  课堂提质牵住“牛鼻子”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慢教育”的主阵地。而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该校发挥了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慢”看成绩,多看师德,反对简单粗暴,力主春风化雨,让教师放开手脚去发现、唤醒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师开展了以“慢教育”为专题的学术沙龙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讲述“慢教育”的故事,撰写“慢教育”案例,使“慢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引导力,通过名师工作室、备课组学科组研讨、校际联动等形式,使课程实施走在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这些举措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为推进“慢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该校在2011—2015年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研究,学校认为,智慧的课堂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具有“怡情”“灵动”“生成”等基本特征。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有趣、有启发地学,情智相生,怡然自得。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成,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师生根据学情变化,共同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信息,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目标,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接受速度来推进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质上正是慢教育的课堂。

  在课外学习这一广义的课堂上,该校严格控制挤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控制挤占非考试课程,控制学生作业负担。例如实施作业备案机制,即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必须登记备案,学校层面不定期地组织作业布置专项调研,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形成文字综述,并在校园网上通报。这些“减负、增效、提质”的措施,挤压了“拔苗助长”的空间,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的“纯粹”,收到了真正的效益。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正在顺应时代的召唤,放慢教育的脚步,回归教育的根本,进行着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真正的人才从这里诞生、发展,开出民族希望之花!

  (杨旭 徐海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未成年人慎整容

  • 公平比赛

  • 大学生把母校变成“大富翁”地图 一楼一景高度还原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灭火英雄”好司机

    2018年2月26日,一辆小货车在广州新塘沙埔路段发生自燃,千钧一发之际,路过此处的两位客车车长上演了接力灭火的奋勇一幕。对广州二汽增城分公司驾驶员林伟锋而言,却不过是“又一次”的见义勇为。

  • 地铁工地上的向阳花

     信号系统是行车的“指挥中杻”,控制着整个线路上所有列车的运行调度,被形象地称作地铁列车运行的“大脑”,通过它可以使列车实现自动防护、自动运行和列车运行间隔控制。

教育论坛

  • 五大方略强特色 创新育人谋发展

    地处岭南、面向全国的广东财经大学1983年建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有近10万名本科生和4200名研究生活跃在南粤大地经济主战场,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 新时代“双一流”怎么建

    在新时代怎么建设好“双一流”?3月4日,《中国高等教育》记者与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进行了深入交流。

名人坊

  • 钱七虎院士:60载为国铸盾 30年捐资助学

    82岁的钱七虎虽两鬓染霜,却双目炯炯,声如洪钟。今年1月8日,他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仅仅1个星期后,他就把800万元奖金全捐给了“瑾晖基金”,用于资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

  • 做好“作业”功夫在诗外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我从履职经历体悟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政协委员要做好“委员作业”,关键是在平时下功夫,在日常见真章。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