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教育”:为学子终身发展赋能-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减灾教育”:为学子终身发展赋能

记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特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2019-03-12 10:58:19

  “学会生存”是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全面实施“减灾教育”,强调生命和生存的永恒意义,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普通高中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开发》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积极针对减灾教育的思维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探索创新,从学生、学校、学科、社会探索出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减灾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减灾教育新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一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无锡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市环境教育基地、市地质灾害教育基地、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验学校”等多项殊荣。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说到底就是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人本教育和幸福教育。如今,减灾教育是全世界的一个永恒话题,学校创新的减灾教育经验,就是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与生存技能的品格和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学校从2006年开始,以“崇尚科学,尊重生命”为主旋律, 以培养笃正自强之公民为育人目标,着力打造“德业兼修、形神兼备”的品质高中,打造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教育校本化的“减灾教育”特色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是从“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主题的教育开始的。创设之初,学校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渗透化学、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开展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馆课程”建设,探索了一条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新路径。

  用学校领导的话说:“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如:学校创新的减灾“馆课程”,就是基于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针对减灾教育发展的需求,构建的显性和隐性课程。它主要包括“实体馆”“校内馆”和“校外馆”三大内容。

  ——“课程设计”凸显普适性与实践性。减灾教育是从小范围转化到“馆课程”而来的,它突出了情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于学生开展现场学习。

  ——“教育方式”凸显灵活性与多样性。这一模式创新,凸显了灾害体验、实验制作、新技术的融入等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灾害的形成,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极强的冲击力,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领悟也更加深刻。

  ——“评价方式”凸显综合素质与显著结果。学校把现场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从学习成果到情景教学进行真实的评价。

  尤其是学校创新的“实体馆”,以减灾教育为主体,通过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等三大展厅的展示,实现了接受知识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无缝衔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走进地质灾害探究厅,学校通过探究实时地震数据、建筑物减隔震原理,体验了不同震级、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实现防灾减灾的途径和安全逃生的技能。

  来到气象灾害探究厅,学生通过实时分析气象数据、体验不同风力和寒潮的形成。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台风、暴雨、寒潮、雷电和高温等气象的成因,学习减轻自然灾害的防范举措和科学常识。

  驻足环境灾害探究厅,实时环境数据,测定水中PH值,探究PM10、PM2.5、PM0.1等各种数据,显示着对人体的影响。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减灾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防灾减灾是人类绕不过的话题,如何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全面实施减灾教育构成了人类幸福的基石。走进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校内馆”,这里是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融入在地理专用教室、生态园、情景室、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学校馆”渗透在基础学科之中,又创新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中,这种创新,延伸了创造时空,拓展了减灾教育的视野,全面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幸福指数。

  来到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这里收藏了近万件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模拟标本。它集中呈现了海洋、森林等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让学子在体验中,生成了对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校“校外馆”,这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外实践平台,它以实践型、开放型、研究型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无锡地质博物馆”“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厅”“无锡市防震减灾馆”“无锡市民防体验馆”和“国家基本气象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走进民防体验馆,这里有数字地球、全息屏幕和360°环幕,它形象地展示了洪水、雪灾、暴风、骤雨等自然灾害。高科技的演示成果,给学生以深刻体验。

  来到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厅,这里以火山为核心素材,呈现了火山的形成、分布和类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火山的形成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为让每一名学子幸福健康地成长,学校构建了通向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课程体系。它对国家地理课程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形成了更具学科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提高的课程体系。

  在系列化减灾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中,学校编写了《减灾教育课程标准》,研发了《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电与核辐射》《生态环境灾害》《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等校本减灾课程丛书,总结出了以知识、能力、态度为核心的减灾教育模式。

  如:学校构建课程“组合套餐”,形成了体验性实践领域、发展性成长领域、多元性特长领域、研究性学术领域的不同模块、不同层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减灾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如何构建“学校、社会、学生、家庭”一体化的减灾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一大创新举措。近年来,学校以“高位引领,自主发展”的理念,“联动共建,立体发展”的思路,“制度跟进,提升效率”的举措,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紧密合作,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与无锡市国土、环境保护、民防、地震、气象等部门签订共建减灾教育课程协议,形成了学校与社会互通互助的社会化教育。同时,学校还与无锡市相关单位建立协商制、统筹制、分享制、监督制、评价制,实现了无缝连接、社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减灾教育的全民性、社会性、终身性、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增强了对灾害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和传播内容,每年接待3000多人次的中小学学生。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减灾知识,通过社会渠道实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每年选择地理学科的学生占年级的四分之一以上。

  ——彰显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校创新的“减灾教育”经验,在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学生先后接待了国家应急、教育、公安、住建、卫生等部门的调研,赢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强化了生命意识与安全意识。从现场参观、现场教育到现场学习,学生从参与到融入,获得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减灾意识和技能。学校每年都要与无锡市相关单位举办减灾教育主题活动,有100余名学生获得各种奖励。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减灾教育创设的现场学习把地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场馆建设到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增强了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有的教师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江苏省教学名师,有的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刘丽平校长说:“以课程品质支撑的减灾教育现场学习,是一种身心在场、思悟在场、情理在场的深度学习,它转变了学科学习方式,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了高中地理教育、社会责任、内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学校成为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学地理“立德树人”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无锡市劳模工作室在课程基地、教学科研在课程基地。特别是,全国中学地理“立德树人”实验项目和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学校(生命与健康)研讨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市的教师专家参加会议,学校的经验为全国高中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

  总之,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创新的“减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和幸福教育、创新教育的延伸,它彰显了对高中生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显著特色,实现了现场学习的知行合一,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李树民)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深山教学点的“守望者”

  • 学雷锋 在行动

  • 预防“小眼镜”要节制使用电子产品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一线职工风采录】师徒三代话发展

    弯下腰,张国平娴熟地将道尺往钢轨上一架,卡好两端,前后移动尺身稍做调整,直视刻度表读出两股钢轨间距。再看一眼“气泡”,判断左右两股钢轨水平是否有偏差。“负一,零!”话音刚落,搭档就已记录完毕。

  • 【一线职工风采录】电气班里的“女工匠”

    王胜波,乍一听这名字,充满阳刚之气,谁也不会与眼前这位含蓄内敛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然而,她却是山东荣成造船工业公司电气安装班的“主心骨”,她的一手排线技艺,让班里的男工友们都十分佩服。

教育论坛

  • 百万扩招高职如何面对

    对于广大职教人来说,今年“两会”,反响最大的当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一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产生了“生源从哪里来”的疑问和焦虑。

  • 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

     在3月5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多个红利。

名人坊

  • 88岁民乐教授 忙完教学潜心研究

     在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正维看来,民族音乐非常珍贵,要有专业的人去做研究。2016年,刘正维从教学一线退下来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潜心做研究。

  • “较真儿”的女科学家

    这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委员是在全国两会中度过的。作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已经是袁直委员在两会上度过的第7个妇女节。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