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 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企业文明

好未来 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

2018-12-21 14:03:50

  好未来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白云峰

  近日在北京落幕的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是国内教育界在2018年行将结束时规模较大、影响力较高的一场思想盛宴。在12月3日到5日的3天时间里,800多位来自全球学术界、政界、商界的精英会聚一堂,全程20多场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主题对话的思想交锋、智慧碰撞中,既凝聚着对过去这一年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复盘与总结,也包含了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洞察与预见。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好未来教育集团携旗下子品牌全线亮相,参与本次GES大会高峰对话、圆桌讨论、产品展示等多个环节。其中,好未来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白云峰发表“探索教育,我们从未停下脚步”主题演讲,就教育普惠、科技赋能教育以及未来教育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教育普惠

  让教育点亮每个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亦是如此。白云峰在演讲中回顾了1977年高考恢复、1989年希望工程启动、1999年高校扩招等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的教育“重要时刻”。他认为,教育普惠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在。“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

  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累计发放资助金1882.14亿元,受助学生规模近9600万人次。与此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精准扶贫投入总额已占利润总额的万分之七,其中又以教育扶贫投入更为集中。在本届GES大会上,多位嘉宾均表示,实现教育公平,“让教育点亮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可期。

  “面向未来的教育,特征之一就是应该更加普惠和公平。”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表示,普惠、公平的教育是保障机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面对全球发展失衡现象,更加需要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重视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保证每一个人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教育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呼吁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表示,过去几年精准扶贫力度空前,中国在脱贫攻坚中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消除绝对贫困指日可待。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可持续地脱贫,必须从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入手,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的起点。

  作为教育企业代表,好未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与普惠,通过在公益广度和深度上的实践,不断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教育公益的探索中不断前行。白云峰介绍说,好未来“同一课堂”乡村支教项目启动至今,会聚了342名志愿者、1300名教师,累计志愿服务181944小时,走过49847公里,帮扶了11个省份的38所贫困小学。2017年上线的“希望在线”平台,也已经走入新疆吉木乃、雄安新区、陕西佛坪、贵州望谟、四川大凉山等地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教育方面做到精准扶贫,联合更大范围的行业力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科技

  从研究“学习的科学”到指导“科学地学习”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催生教育新业态和增长点。作为驱动教育进步的“引擎”,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备受关注。

  教育部门领导在本次GES上也强调了推动教育发展要积极利用科技力量,他说:“教育决不能故步自封,决不能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熟视无睹,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做出改变。比如,在教育教学上必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在不影响公立学校教学过程的情况下,无形地采集出五个数据,从学习的结果来说他们是相同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差别?五个孩子的成绩从结果来看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探索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来自山东和来自广东的两个孩子,从教学结果的评测来看,分数是一样的,但是通过对他们‘六大能力’的分析,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差别。”

  白云峰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数据与实际学习能力不相匹配为例,阐述了研究“学习的科学”的重要性,而科技恰好是实现从研究“学习的科学”到帮助孩子科学地学习的有效途径。他表示,自成立之初,好未来就一直在研究“学习的科学”,其目标是为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帮助孩子更加科学地学习。他表示,如今的好未来是一个以智慧教育和开放平台为主体,以素质教育和课外辅导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服务公办教育、助力民办教育、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的科技教育公司。目前,好未来已经拥有5000名产品、技术和教学研发人员,在科技和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亿元,未来两年将达到数十亿元,并在全球范围内与6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今后,好未来仍然会坚定地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也非常认可科技对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腾讯在教育科技融合上的尝试。他说:“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过去几年,腾讯在新工科、智慧校园、在线教育等领域做了一些落地尝试。腾讯致力于用科技助力教育公平化、个性化和智慧化发展,与合作伙伴共建融合、创新的教育新生态。”

  此外,AI+教育作为教育科技融合中的焦点议题,也在本届大会上备受关注。此次GES20多场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主题对话中,与AI直接相关的有七八场,几乎所有嘉宾发言时都或多或少提到了AI对教育的影响。在白云峰看来,AI与其他的前沿科技一样,都是用来赋能教育、提升学习效果的工具,而非教育本质。他说:“我们的目的是用AI赋能教育,打开教育过程中的黑箱,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需求,从而帮助学生们科学地学习。”

  对于当前AI+教育的火热,白云峰也呼吁说,“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忘教育本质”。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都需要老师用灵魂和爱为教育注入生命力,唤醒学生心底的自信和成就感。白云峰在GES的闭幕演讲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未来教育

  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

  未来教育,本质上是解决未来人才培养的问题。而如何去培养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早已成为中外教育界面对的共同课题。

  白云峰表示,通过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也正是GES未来教育大会的宗旨。他认为,未来教育在关注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加要关注全面素养的提升。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从以“教”为本,到“育”人未来的发展过程。在当下面向未来教育,不仅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激发、唤醒、鼓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拥有正直、善良、诚信的品格,让他们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本届GES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知识越来越不是被少数人所掌握的,如果你只传递知识,那会很难,学生甚至可以用现代的方法迅速地获得知识。我认为现代的老师正在逐渐地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智慧的传递者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未来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等诸多方面,必须用科技赋能教育评价,建立面对未来素养的新的评价体系,这样我们才能构建真正成功的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化,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也表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孩子终将走向国际化。国际化不仅仅是会讲一门外语,也不仅仅是懂一门专业,更要懂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理念、思想、价值观。只有具备全球视野、中西结合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才能赢在未来。

  演讲的最后,白云峰借由人类对世界的不懈认知,再次表达了好未来探索追求未来教育的决心。他说:“时至今日,人类大脑的潜能开发也许未及1%,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未及1%。但我们对教育未来的探索,从未停下脚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瞄准

  • 校园内感受科技乐趣

  • 近九成受访本科生期待大学淘汰“水课”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

    王强平时坚持刻苦学习,积累了超过80万字的学习笔记和资料,熟练掌握了多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公司组织的历次岗位练兵和技术大比武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 4G记录仪全程记录“三会一课”流程

    “西坪线路车间党支部四季度党员大会存在缺少对党支部收缴使用党费的公示、重点工作决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已对该党支部进行了及时纠正……”

教育论坛

  •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建设

    今天,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聚焦“新时代 新文科 新经管”,对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拔尖经管人才培养进行了部署。

  • 发挥专业优势在研究破题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潜心研究、科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我们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责所在,也是做好宏观教育政策研究的根本要求。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