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不再是发愁事-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图说教育

学费不再是发愁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彭育平 李亮
2018-09-13 00:00:00

  泉州工会干部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本报通讯员 李亮 摄

  金秋9月,结束了暑假临时工的工作,小郑即将启程开始他在大学的第二个学年。而一个月前,小郑的父亲郑保生还在为儿子新一学年的学费发愁。

  连续助学温暖外来单亲家庭

  郑保生的老家在江西省余干县江埠乡山背村,2007年4月,郑保生来到福建,在泉州万龙集团当了一名机修工。老郑的妻子在儿子五岁时因病离世。十几年来,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个中艰难唯有自己知道。让他欣慰的是小郑学习很努力,去年如愿考上了大学。高兴之余,郑保生却为学费发起了愁。

  “平时虽然工作稳定,但工资也只够一家人的日常花销,几乎没有剩余。”郑保生说,“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实在太高,家里承担不起,但是总不能就这么断了儿子的前程吧?”就在郑保生一筹莫展之时,公司工会主席了解到情况后找到了他,向他介绍了泉州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

  得知还有这样专门帮助困难学生继续上学深造的活动时,郑保生欣喜万分。在公司工会干部的帮助下,郑保生很快将相关申请材料准备好并上交给了上级工会。没多久,郑家就收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也正是有了这笔钱,儿子小郑顺利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一个学年很快过去,过了暑假,儿子就要交下一年的学费了。正当郑保生又为此发愁之时,工会再次给郑家送来了助学金。郑保生十分感慨:“工会的温暖真的让我们这些外来工很感动,也很感激。”

  小郑知道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学习也更努力。今年小郑找了份暑假工的工作,挣钱贴补家用。而更让郑保生感动的是,一次儿子和他说:“爸,我现在长大了,我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以后不仅要照顾你,还要像工会和社会爱心人士一样去帮助别人。”

  “给家庭带来满满希望的正能量”

  “做父母再苦再累也是为了孩子,好在孩子们都很争气。”这个暑假,赵立超的三女儿小丽考上了天津科技大学,这让他既高兴又发愁。

  赵立超是贵州籍来泉务工人员,2002年进入永和盛欣化纤有限公司工作。他原先脚就有缺陷,后来又在工作中不幸失去了左手的大拇指。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他一个人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六口之家的天。

  赵立超的大女儿、二女儿先后考上大学,今年三女儿也将迈入大学校园,小儿子读高中,学习刻苦努力。就在全家人为小丽高兴时,赵立超的眉头皱了起来:“先前为了老大、老二上大学已经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外债了,如今旧债未还,真不好意思再向人开口了。”

  实在没有办法,赵立超原本打算向银行贷款供女儿上学,当他将自己的想法跟一同事说时,同事告诉他,为何不去申请工会的金秋助学?赵立超心头一喜,赶紧找到了企业的工会主席询问详细情况。了解到活动内容后,赵立超尽快准备好相关材料并提交了申请,很快就审核通过得到了助学款。

  “金秋助学是一项功在千秋的项目,圆孩子的大学梦,给家庭带来满满希望的正能量。”赵立超感动地告诉记者,在泉州打工,工会“娘家人”的关爱和帮助让他更有信心留在这里打拼,也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在泉州安个家,真正成为“新泉州人”。

  “职工有需求、有期盼,工会有回应、有作为。”泉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茂泉告诉记者,“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这是2000年7月,泉州市总工会以“娘家人”的使命担当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19年来,泉州市金秋助学活动累计筹集助学金4900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1.65万名,其中结对认助3581对,7000多名受助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今年泉州市金秋助学对象不断扩大,标准大幅提升,申请方式更加多样化,募捐渠道也在不断拓展。截至8月底,2018年泉州市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爱心款475.6万元,共资助589名困难学子,其中168名特困大学生获得结对认助。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学费不再是发愁事

  • 51岁泥瓦匠带着刷墙工具上大学

  • 他17年坚守只为干好一件事:看着学生走出大山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想有更好前途,要学更多技术”

    “靠提高技术,我迈过了打工的瓶颈期。过去,打工不顺心就换工作,现在我只想提高学历和技能。”9月10日海南省总工会、省教育厅联合实施的“求学圆梦行动”帮助农民工提高学历与能力,已持续开展了两年时间。这项每年投入500万元的计划

  • 一汽职工在职业技能赛中夺冠

    中工网讯 (记者彭冰 通讯员孙毅成)在近日闭幕的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中,中国一汽集团有3名职工代表吉林省参赛,取得个人总分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三名的成绩。钳工大赛有30个省(区、市)组队参赛,共88名选手,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90%以上。经过激烈争夺,一汽铸造公司职工刘岩、杨万里进入钳工决赛,分别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和第十一名的成绩。

教育论坛

名人坊

  • 三尺讲台 家国情怀

    2012年,90岁高龄的陈琳(见图,本报记者金正波摄)腰疾复发,在医院做手术时,曾立下“遗嘱”:“停止呼吸后陈琳是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岁高龄的他依然在英语教育领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献。

  • 今天,致谢老师,致敬那段怀揣梦想的时光

    “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A肯定不对, B明显错误, C怎么可能,所以选D!“再耽误大家两分钟,我讲完这部分就下课……”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