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的经与纬-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升学考试

世界名校的经与纬

2018-12-14 10:22:36

  只要具备爱国情怀与全球关怀,中国留学学子就定能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图为英国剑桥大学校园一景。视觉中国 供图

  近日,国际上各种大学排行榜陆续出炉。无论排名如何变动,世界名校始终在中国社会保持极高的热度,并且是诸多中国学子出国留学的孜孜追求。

  在中国高等教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今天,名校光环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名校?追求世界名校,到底是在追求什么?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亦值得留学学子冷静思考。

  ——编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教育是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00年前,1918年12月10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月刊》创刊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标杆为柏林大学。蔡元培早年视“世界学术德最尊”,认为“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尤对柏林大学心驰神往,却因程序故障而失之交臂,“遂改往莱比锡”。柏林大学因开辟世界高等教育新纪元而独领百年风骚,其1810年建校前,莱比锡大学便任凭学人朝圣,所培养的莱布尼兹、歌德、瓦格纳、尼采堪称世界文化巨擘。自蔡元培以来,名校光环何以让负笈留洋的中国学子孜孜以求?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经,以服务精神与革命精神为纬,编织的光环足以穿透时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交织

  科学精神的光环。就在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月刊》创刊撰写发刊词之际,他被推举为中国科学社董事长。1914年6月10日,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秉志、胡明复、金邦正、过探先、周仁、章元善这9位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因提倡科学之有造于物质、有造于人生、有造于智识、有造于道德,该社开启中国的科学传播与启蒙事业,其社刊《科学》杂志发刊词所提出的“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乃中国人首次发出“科学”与“民主”之呼号。这批华夏英才之所以会聚于此,概因这所常青藤学府为美国科技之象征。在读学生大卫·怀特探究深藏于校园地底下的泥盆纪地层植物化石,就此撰写的毕业论文在学界一鸣惊人。该校1883年率先把新发明的水力发电设施用于照明校园。科学研究与校园生活互为辉映,在康奈尔大学演绎得淋漓尽致,且为中国学子所仰慕。季羡林视哥廷根为“第二故乡”。哥廷根大学以德意志式严谨著称,因高斯的执教而成为全球数学圣地。季羡林留学哥廷根之际恰逢“二战”高潮。盟军的空袭,即便所制造的气流,也足以伤人毁物。但身为德国飞机制造之父的普兰特尔,视空袭现场为最佳流体力学实验室。季羡林把亲眼见到的哥廷根科学精神写入《留德十年》。该书洛阳纸贵,恐怕就因为读者能从留学中汲取精神力量。

  人文精神的光环。作为剑桥首座中式花园,徐志摩花园今夏落成。国王学院2015年创办的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隆重举行。晚宴上,国王学院青年合唱团用中文献上一曲《茉莉花》。该曲收录在今年年初合唱团成立近600年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的中文唱片,名曰《再别康桥》。在剑桥最为高贵的国王学院,牛顿在苹果树下顿悟,柯勒律治在礼拜堂内吟诗、维特根斯坦在后花园里踱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告别经世致用的美国学界,不再视汉密尔顿为偶像,转而“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剑桥河畔,2008年,国王学院首次为中国校友立碑——徐志摩诗碑。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而不带走的那片“云彩”,是这块诗碑,更是剑桥的文化血脉。而徐志摩的挚友林徽因与梁思成,同样“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片“云彩”就是这对艺术情侣携手留学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牛津、剑桥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创造精神的弘扬之间,创办该校的《独立宣言》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为学子打造一座全新景观。梁思成带走另一片“云彩”——校园景观理念,其存世的建筑代表作,除墓碑之外,便是校舍。

  服务精神与革命精神相交融

  革命精神的光环。柏林大学为马克思的母校。曾在此留学的日本学人安部矶雄1899年入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此,安部矶雄开启日本共产主义运动,其马克思主义立场及相关著述,如《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和《法国和比利时的社会主义》,促使1914年9月入读该校的李大钊转变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其革命精神得以萌发且迸发。日本激进改革者与极端民族主义者,1914年二度出任首相的安部矶雄翌年主导日本政府出台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李大钊揭竿而起,组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发表《警告全国父老书》,支持护法运动,并率数百名留日学子退学回国。早稻田大学,孕育日本共产主义运动是一次偶然,培育李大钊、陈独秀、宋教仁、廖仲恺、林长民、彭湃等一大批中国革命志士,却是一种必然。而教育亦须革命精神的洗礼。约翰·杜威,被蔡元培誉为“西方的孔子”,把哥伦比亚大学打造成为全球进步主义教育圣地,让无数华夏学子程门立雪。仅20世纪上半叶,留学杜威所执教的教育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便有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蒋梦麟、胡适、郭秉文、马寅初、冯友兰、任鸿隽、俞庆棠、潘序伦、朱经农、刘湛恩、陈裕光、杨荫榆、欧元怀等。

  服务精神的光环。11月30日去世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虽出身于巨贾世家,却因17岁惊闻日军偷袭珍珠港而毅然从军,成为美国当年最年轻的海军飞行员。老布什从政后,如习近平主席向特朗普致唁电所言,“40多年来见证并推动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发展”。从服务国家到服务全球,老布什“公共服务终身,耶鲁情结终身”。今秋,耶鲁迎新典礼,校长苏必德纵情高歌,曲名《灿烂校园年华》,这是一首在耶鲁广为传唱的民谣。在镌刻于校徽的校训“光明与真知”照耀下,耶鲁学子奔赴全球建设公共事业。早在19世纪,取《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礼成为耶鲁的中文名字。由耶鲁学子发起成立的“雅礼中国”治病育人,如1906年创办的雅礼大学堂、雅礼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同年,受雅礼精神感召,上海学子颜福庆考入耶鲁大学医学院。作为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的亚洲人,颜福庆回国入雅礼医院,并于1914年在长沙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而耶鲁学子李登辉“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执掌复旦23年间共培育大学校长26位,被陈望道誉为“复旦传统的象征”以及“校长的最好典型”。抗战胜利后第一次毕业典礼,李登辉抱病莅临并掷地有声地提出复旦精神,即服务、牺牲、团结。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亦为耶鲁学子,“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所开启的幼童留美足以彪炳留学史册。

  强国之志与报国之行相统一

  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经,以服务精神与革命精神为纬,共同编织世界名校的光环。在留洋学子“索我理想之中华”辉映下,这轮光环愈加绚丽,从朱德之于哥廷根大学、宋庆龄之于威斯里安学院,到钱学森之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徐悲鸿之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直至黄大年之于利兹大学、钟扬之于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由此可见,世界名校绝非各类榜单所能排列。光环固然炫目,却具有双刃效应,既可点燃负笈学子的心灵,亦可灼伤留洋青年的双眸。名校光环的迁移并非遥不可及,可把握三点,笃励志向、弘扬大道、顺应时代。

  要笃励志向。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国立大学,毛泽东对留学苏联的中国学生谆谆教导:“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留苏学子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百般奇迹。励志绝非思绪漫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就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使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个人的成功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要弘扬大道。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唯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环顾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肆虐,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借尸还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陡增。从历史维度看,人类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互为激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无可逆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历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天下为公实为大道。身在异乡为异客,留学人员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天然使者。无论求学之所抑或游历之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应当得以播撒。

  要顺应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推进。中华民族欲引领时代,学子留学专业选择务必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国家发展的需求。作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正由“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一带一路”这条经纬线必将在沿线国家编织新时代世界名校的光环,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该倡议的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只要具备爱国情怀与全球关怀,留学人员就定能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俞可 沈慧俊)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当普通人成为“行走的IP”

  • 为留守儿童解套

  • 高校开“减肥课”达标可获学分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红色驿站”上党课

    12月10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舞阳街道党员在上柏村“红色驿站”开展专题党课活动。

  • “党员带群众,技能大比拼”

    武铁襄阳房建生活段党委通过开展“党员带群众、技能大比拼”活动,丰富了传统技术比武的形式、内容,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运行相结合,营造争创技能达人的氛围。

教育论坛

名人坊

  • 先生教我

    上大学前,我已尝试文学创作,在县上、地区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也曾多次给省上的报刊投稿,参加过地、县的业余作者培训班。

  •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他92岁,自认还“不算老”。也许正是他永远年轻的心态,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一座又一座高峰。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