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家味儿”才有家风-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家教亲子

先有“家味儿”才有家风

梁雅珠
2018-11-15 16:52:25

  我从1978年开始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在40年的一线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我发现真正能够左右孩子成长的不是学校,不是教育机构,而是家庭。家庭中,父母的自身行为以及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会形成深远影响孩子成长的家风。家风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说,家风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如今,许多家庭把教养孩子当成一个重大课题,一个战略性问题。家庭赋予孩子的应该是血缘亲情的一种表达,是让孩子体会到与家人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可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充满了功利化、目标化,甚至被量化了。

  重新找回“家味儿”

  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大部分孩子都被困在残酷的竞争大军中,你争我夺。因此,家就变成了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的第二课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家长的定式思维,来自群体的压力也让不少原本淡定的家长慌张起来,不得不跟着“大潮”逼孩子一路比拼。

  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看起来温和可爱的小姑娘曾经恨恨地跟我说:“特别希望自己的家里着大火,因为这样就可以把钢琴烧掉,妈妈就再也不会用毛衣针扎着让我练琴了,我就可以逃走了。”

  小姑娘的诉说让人又惊又急,惊的是孩子对钢琴、对家人如此地痛恨,可父母却毫无察觉;急的是如此的家庭环境怎么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其实,一个人对家的眷恋,是因为家就是一个温暖放松的港湾。当一个孩子对家或者家人有完全的信赖时,教育结果也会非常理想。可太多的家庭“变质”了,非但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幸福,反而充满了焦虑、不安、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当家应有的亲密关系被毁损,当家失去了幸福小窝这种本质的定位时,家的味道就变了,良好的家风熏陶也就没了基石,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想教育好孩子,想让孩子幸福,想用优秀的家风影响孩子,为孩子注入成长的力量,父母应该卸下那些捆绑在家庭上的沉重、功利的东西,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抗浮躁的风气。必须让家庭回归家的本质,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家庭关系中,让家有家味儿。

  家风传承需要落地

  我们常说的个人素养,包括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性格等,都是受家风影响的。但提到家风,人们容易把它看成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好像只有大家族才有,或者是一定要有正规记录的家训。家风其实就落在每个家庭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家人之间的关系中,是家庭的一种文化符号。

  我家从爷爷那辈起就是老北京。印象里,老北京人的文化、规矩比较多,比如吃饭只能吃靠近自己的盘子里的食物,吃东西时不能吧嗒嘴,老人不动筷孩子不许吃,等等。自己小时候回家,每次叫门时都会先叫声“妈妈”,再说“请给我开下门”。那时有些同学就特别不理解,怎么开个门还得先叫声妈妈。这就是家里沿袭的规矩,家人一直都这么做。可见,家风看不见,却是非常实在的传承。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每位家庭成员都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形成真正的优秀家风传承。

  在这个时代,需要经常审视那些在家庭中传承已久的家风,看看哪些优秀的家风丢失了,需要寻找回来;而又有哪些家风可能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则需要抛弃。也就是说,家风传承也要与时俱进。

  每个家庭的优秀家风不太一样,有些人家的家风是刻苦学习,有些人家的家风是崇尚善良,这些都没有对错,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强大基因,不用刻意改变,只要让它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就是优秀家风在落地生根。

  父母真实地做最好的自己

  既然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优秀家风传承的基础、前提和条件,那么父母就一定不能和孩子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甚至处于绑架与被绑架的关系中,不能出现“我出钱让你念书,你就必须考进名校回报我”“我没实现的理想,你必须替我实现”等这种附佣、对立的关系。

  优秀家风传承的起点,以及教育的起点都在父母,而不是孩子。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应该以真实的面貌、成长的姿态站在孩子面前,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有一次打车时遇到一位司机朋友,我们聊起教育孩子的话题。司机朋友说他家孩子不爱读书,为了让孩子读书,他只得拿本书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装相。我觉得这位司机爸爸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点值得肯定,但是在做法上如果稍微做些调整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真的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一读,而不是假装读,哪怕从小说、插画多的书读起。

  其实孩子都既聪明又敏感,父母是戴着面具和自己演戏,还是呈现出了真实的状态,他们一看便知。如果真的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如从骨子里改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好,给孩子做好榜样。

  优秀家风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从家庭核心成员开始的。身为父母,不要包装自己,不要戴着面具生活,需要由内而外地真正改变自己,才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本身已经起到了最好的榜样作用。家风是家庭成员之间灵魂的交流与传递,父母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生活态度,就是将优秀家风传承给孩子的最佳起点。

  (作者系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教育背景影响求职 非名校生怎么办

  • 亲家

  • 提防应聘陷阱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职教扶贫,有“职”不贫

    金秋时节,被誉为“苹果之乡”的甘肃省静宁县,连片的果园里果香四溢,一片丰收的景象。刚刚摘掉“贫困户”帽子的静宁县甘沟镇张湾村村民王堆良看着自家地里的苹果树满心欢喜。“苹果10月初就被预订了,每斤3.5元。”王堆良笑容满面地算着收入。今年,他家卖苹果收入近6万元,然而仅仅4年前

  • 汕头市开展农民工法治宣传活动

    中工网讯(记者刘友婷 通讯员张昕)11月3日,广东省汕头市总工会在金平区金砂街道大窖街心公园开展“尊法守法 携手筑梦”农民工法治宣传活动。会上,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向光向参与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行动的汕头大学服务队代表授予队旗。

教育论坛

  •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

    重庆文理学院张海生、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范颖在2018年第10期《中国远程教育》发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一文提出这种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新形态尤为强调科技的力量,通过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使学习时空由单维走向多维

  • 教育与丰收

    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开启中华农耕文明,为农民之始祖。前不久,值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亿万农民的贺词中指出101年前,江苏苏州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叶圣陶率全校师生,在校园内的一片荒地上,破土开荒,挥锄躬耕

名人坊

  • 闯出民办教育的经典样本(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俞敏洪)

    俞敏洪在演讲。俞敏洪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新东方创始人,另一个是奋斗。作为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他把挫折变为人生的宝贵财富,用奋斗为成功写下注脚。

  • 郭齐家:教育立命 修明心性

    1987年,郭齐家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教育思想史》问世。因为当时痴迷教育研究,我认真拜读全书,并做了详细的圈点和笔记。这是郭先生第一次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深刻印象。1996年10月,桂子山丹桂飘香,华中师范大学召开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第一次与郭先生相见,仍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他的及门弟子。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