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住“熊孩子”手机乱消费-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家教亲子

如何管住“熊孩子”手机乱消费

2019-03-04 16:16:33

  和中国的传统相似,很多国家也有给孩子发“红包”(零钱)的习惯,特别是在节日时家长给孩子零用钱,这些钱的数量一般很小,既足够让孩子买些小东西来庆贺一番,又不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进入网络时代后,相比以往孩子动用现金消费,如今的手机网购要方便快捷得多,金额也上升迅速,有的消费行为已经给家庭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如今的网购行为,也引起了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区管理者的重视。

  问题重

  胡乱消费 给父母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在欧美很多国家,五岁的儿童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已经毫不稀奇。他们在熟练使用这些设备时,轻而易举就能进行网上购物。

  据美国普信集团公司的调查,美国十个孩子中就有六个经常在网上购物,其中54%的孩子使用手机App和软件付款方式购物,41%的孩子使用常规网上方式购物。他们购买的物品,多数是书籍、音乐、网络游戏和游戏升级版及附件,购买玩具和个人衣服的也不在少数。

  很显然,如此大量的网购,仅凭孩子自己微不足道的零花钱早已不够用了。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从2010年起英国青少年的网购金额每年都已经达到数千万英镑;澳大利亚的孩子网购数量巨大,快把父母拖向破产边缘;美国孩子的消费也非常巨大。更惊人的是,这些孩子在网购之时大多数父母并不知情!

  孩子们是对网络广告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很容易受到商家宣传和鼓动的“绑架”,购买自己并非需要的产品。而且因为网购时,他们并没有接触到金钱,因此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消费和花钱这种行为。

  对于这种现象,澳大利亚金融基础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伯奇说:“网购如此简单易行,人们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只要点击手机屏幕上的购买选项,物品和服务转眼即来,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网购的后果。”

  诱惑宣传 儿童容易被吸引上当

  一些不良销售者正是利用了孩子们幼稚的心理,用类似欺骗的方式进行推销。例如在面对小玩家时,电玩供应商常标榜他们的网络游戏可以免费玩,而且真的提供初级阶段或是最开始的限时免费游戏。

  但是当孩子们学会并且被吸引之后,游戏页面上就会出现花样翻新的收费要求,比如要延时,要升级,要给游戏主角们添置新装备新武器等,不付费就无法继续玩。这样的付费方式又设计得非常容易操作,只要点击即可完成,并不限制次数和时间,轻而易举就能卖掉大量“产品”。此时小玩家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花钱,就已经把大把的钱送出去了。

  一位澳大利亚的父亲告诉记者,他的6岁儿子曾经在玩了15分钟的游戏后,为了能继续玩下去,按厂商要求付费700澳元进行升级。另一个英国5岁的小女孩更惊人,她为了玩每次只有十分钟长度的一款游戏,连续投入了1700英镑。她的母亲直到信用卡公司寄来收费单才知道女儿的“大手笔”,但小女孩在受到训斥时一脸茫然,一点都没有明白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网站的统计显示,该机构在2012年下半年共受理206起有关在线应用软件不当收费的投诉,其中有不少涉及儿童手机非理性消费。在强化管理下,这类投诉在近几年有所下降。

  怎么管

  保持沟通 教孩子做预算列清单

  欧美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滥用网购的行为,与家长们不与孩子们讨论金钱的意义、家用预算和家庭支出有关系。现在国外网购实行的延后付款的销售方式,的确提高了推销的效果,却人为地推迟了父母发现孩子乱花钱的事实。

  因此,专家们提出,父母们不妨回归老一辈人常用的方法,向孩子们推荐曾经使用多年并且切实有效的理财观念,对孩子们到手的或多或少的钱财,合理安排花费计划。一方面父母自己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消费行为,不随意网购,给孩子做出表率,同时指点孩子分清所购买的物品是否必需品,并且在手机上点击购买选项之前,多问自己一次,能否不购买或暂缓购买。

  当然,在网购时代,网上消费已经不能完全避免。为了能让孩子尽量理解消费的意义,父母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的理财情况,包括自己如何赚钱、消费和储蓄,让孩子们对所有消费情况都列出清单,记录网上消费的情况。在记录一段时间后,家长和孩子便能分析消费的主要份额,慢慢地缩减无意义的消费,把钱用到最值得的地方,抑制无节制花钱的行为。

  制定法律 监督保护隐私和安全

  目前,管控儿童和青少年无节制地网上消费,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美国近几年制定的《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详细介绍了网站运营商必须遵守的隐私政策以及应尽的责任,运营商必须保护儿童的隐私和安全,包括限制向13岁以下的儿童推销。现在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法律。

  如此一来,无论登记网络账号还是申请银行账户,都要证明是否满足年龄条件,是否理解使用网络和账户的条款。而且在申请时,还要求至少有父母或监护者一人在场,与孩子同时签字,保证对孩子的消费行为负责,并且保护儿童隐私和监督孩子行为。

  不过,如果父母同意孩子使用自己的账户和信用卡时,那么父母的责任更大。为了防止孩子滥用,专家们认为父母可以设置“可变密码”,并在每次设置后及时通知银行和发卡机构,只有最新密码通过,才能完成付费和交易,以此杜绝孩子的无计划网购情况。

  但是,儿童不合理网购现象目前很难杜绝,因为现实情况复杂多变,有些孩子谎报年龄和其他问题,给管理者和立法者带来相当多的麻烦。这种现象只能在民众提高素质、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后才能有效解决。

  温玉顺

  责任大

  父母疏忽 让孩子钻空子多消费

  从各国的调查来看,父母给年幼的孩子注册网上游戏账号的行为已经很普遍。同时,又因为手机绑定银行卡的便利,他们把给孩子的钱也绑了卡。一些聪明的孩子熟悉了父母信用卡的付款方式后就会偷偷花钱购物。

  在澳大利亚,很多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背负着学贷、房屋按揭等债务,而现在,父母们还要面对子女网上乱花钱的债务,有的家庭因为孩子的乱花钱行为几乎损失了一半的收入。美国一些父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位美国母亲抱怨说,她原本希望培养6岁小女儿的时尚观,所以指点女儿搜索服装网站,遇到自己和女儿都喜欢的服饰便下单购买,旨在鼓励女儿有独立的审美观。可是没有想到,这样进行过几次后,女儿便利用母亲的账户随意点击和购买衣服,等母亲发现,信用卡已经严重透支,让她追悔莫及。

  另一个美国家庭在新年前频繁收到玩具商的快递包裹,原来是小女儿在网上查到过节时玩具大降价,经不住诱惑,大肆订购了很多种玩具、游戏等,还有的是重复订购。女孩的父母只好在新年后,将不适合的玩具打包捐赠给社区的学校。女孩的母亲说:“还好她只买了玩具等,没有订其他物品。”

  ●案例

  若儿童消费引发争议可以投诉

  在加强儿童教育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的网站有个‘智能理财’页面,其中特别设计了针对培养儿童金钱意识的内容,讲述如何对待非现金货币,这为减少儿童手机非理性消费提供了帮助。”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的梅亚娜·鲍尔对记者说。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专家奥兰多认为,手机软件的设计方和销售平台对于儿童在手机上的非理性消费负有责任。“当前许多企业对其手机消费项目的合同条款进行了更改,允许消费者短时间内对误操作的手机交易申请取消,并向消费者全额退款。此外如果家长认为儿童所下载的软件存在误导儿童消费等问题,可以直接起诉软件设计方。”奥兰多说。

  澳大利亚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手机消费争议的管理。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作为联邦政府负责管理手机通信和数字经济的主管部门,专门处理这方面的争议,并划定该行业中企业的权责,保障行业有效运作。

  “如果家长和企业就手机上非理性消费的退款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可以向该机构投诉。通信和媒体管理局会对企业提供的手机下载软件合同条款进行复核。如果发现条款存在诱导宣传和欺诈行为,或者不适合儿童使用等问题,该机构会向企业罚款,甚至起诉。”奥兰多说。

  张小军 张博 视觉中国供图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校内托管班如何更“解渴”

  • 学习类APP得管管了

  • 学霸区在前排? 为了孩子视力 座位需轮换调整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上海启动“碧水保卫战”劳动竞赛

    2月28日,上海市召开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劳动竞赛2018年总结暨2019年工作推进大会,上海市总工会、市水务局在两年来组织开展“打好河道整治攻坚战,全面提升上海城乡水环境”劳动竞赛的基础上,对接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劳动和技能竞赛,全面启动了(2018~2021年)“打好碧水保卫战”劳动竞赛。

  • 拼搏是工匠的本色(追梦人)

    “这是一个‘拼命三娘’!”提到许燕妮(见图),和她共事过的人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教育论坛

  • 2019年两会手记 | 春天的约会(四):扣好履职的第一粒扣子

    早晨4点45分起床。进入"两会时间",似乎全身的细胞都早早被动员了起来,三点左右就醒来一次。每天准备提案和发言,准备接受媒体采访的资料,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 “补习热”两面看

    教育补习可以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这是正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的。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补习热”现象冲击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名人坊

  • 做好“作业”功夫在诗外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我从履职经历体悟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政协委员要做好“委员作业”,关键是在平时下功夫,在日常见真章。

  • 她是一束照亮了物理世界的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时在宁逝世,享年93岁。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