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可怕,就怕家长缺位-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家教亲子

“熊孩子”不可怕,就怕家长缺位

2019-05-31 10:48:17

  前几天,又有一个孩子吓着大家了。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拍的画家任伯年作品,被一名参观预展的儿童撕毁。这并不是个案,如今随着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艺术场馆,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惨遭“魔爪”,“熊孩子”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随着“六一”的到来,许多美术馆、剧场、音乐厅、博物馆都将迎来大批的孩子。这或许意味着剧场、音乐厅可能变成游乐园,博物馆、美术馆都将成为“无法无天馆”,工作人员大概已经感受到了即将被“熊孩子”砸场的恐惧。

  面对“熊孩子”的破坏力,其背后的家长们有一个经典的回答——“他还是个孩子!”是的,孩子还是孩子,但家长不是孩子了,“熊孩子”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家长的缺位,有时候真正应该受教育的其实是家长。

  许多家长看上去热衷于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但其实事先并未真正做功课,不了解如何正确地让孩子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更好的熏陶。有的家长甚至只是沉醉于孩子被艺术熏陶的形式,而并不在乎是否能够真正得到熏陶。

  比如因为“任伯年画作被毁”事件,是否让孩子进入拍卖会再次成为探讨的话题,也有拍卖公司表示将来有可能拒绝孩子进入。事实上,拍卖会预展并不是一个让孩子得到艺术熏陶的好地方,毕竟最好的作品还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也就是说,正是父母一开始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熊孩子”后来会犯下那样的错误。

  要不是破坏了艺术品需要赔偿,可能有的父母压根不会觉得孩子犯了错误。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遭到“熊孩子”的破坏,父母不仅不阻止,反而全程在一旁帮孩子拍照。最终,艺术家将作品改名为《折》继续展出,并在一旁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这样的父母可比“熊孩子”可怕多了,也更应该多受一些教育。

  在剧场、音乐厅同样如此,既然带孩子前来感受艺术,就应该提前进行相关的礼仪教育,剧场、音乐厅不是游乐场,不能随意走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敬畏感,才能让他们更用心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艺术作品。可惜的是,有些家长不能做到这些,以为把孩子带进剧场、美术馆就完成任务了,甚至很多时候孩子能够专心看演出、听音乐会,家长们却在一边玩手机、打电话,还有家长带孩子刚走出剧场,就让孩子在剧场门口小便,即使距离洗手间不过十来米。难道带孩子接受熏陶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可以随地大小便的地方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课堂,如果家里这堂课都没有上好,就先别急着去外面接受熏陶了。(牛春梅)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拼爹?”

  • 体验神奇的科技

  • 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大学把作业“布置”在田野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