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非:坚守非比寻常之路-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名人坊

别人说这个研究不行,我偏要尝试一下

朱守非:坚守非比寻常之路

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马超
2018-11-26 15:09:44

  朱守非(右)带领学生做实验数据分析。 南开大学 供图

  【人物简介】:朱守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催化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

  夜晚11点半的南开园已是一片寂静,41岁的朱守非和往常一样从化学学院“石先楼”的实验室离开,快步往家中走去——他要争取在“今天”之内入睡。转天早上6点10分,他会准时起床,7点不到就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实验室。为节省路途时间,朱守非甚至和家人租住在南开大学的校园之内。

  这样一份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换来了耀眼的“成绩单”:迄今为止,这位“70后”化学家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学校领导曾不止一次提起,希望有更多像朱守非一样的青年骨干力量成长起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独辟蹊径 勇于“守非”

  “如果大家都说你做的东西是好东西,那么好,这个东西我就不要做了。别人说这个东西不行,那我偏要尝试一下。”就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在科研方面,朱守非也是“坚守非比寻常之路”。在他看来,做科研一定要有原创性成果,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要盖一幢属于自己的‘楼’,而不是在别人的‘楼’上修修补补。”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朱守非就从这一元素入手,重点研究了几类催化氢转移反应。经过“理性设计+实验证实或证伪”,目前为止,朱守非主要确定了三方面的研究方向:他提出“手性质子梭”概念,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质子转移”反应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并实现了其不对称转化,将金属卡宾化学和有机硼化学关联起来;发展多种用于烯烃氢化和硅氢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

  “我们提出概念之初,并没有很快被学界认可,甚至文章也不太好发。”朱守非坦言,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原创性成果诞生之际并非赞誉一片,而是要面对“大咖”们的质疑,面对毫无进展的实验和难以“落地”的文章。

  这些外在的评价并没有让朱守非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失败的,而他仅仅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些不一样罢了:“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坚守‘不一样’,如果每个人做的工作都一样,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投向一个方向,那么是重复且危险的。”

  在不断试错与坚持之中,他们的工作逐渐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引发多个课题组的跟进研究:“手性质子梭”的研究,被称为“充满希望的未来研究领域”,为国内外多个课题组所采用;“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被认为是“合成手性有机硼砌块的具有吸引力的方法”;他们设计的“用于烯烃氢化和硅氢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部分成果已经被制药公司采用……

  朱守非将自己当前工作的顺利进展归结为“幸运”。“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运气不够好,他们在选择方向的时候走进了‘死胡同’。但他们的工作对后来人仍是有意义的,他们用一生的努力告诉后人‘此路不通’。因此我不怕自己也走到了‘死胡同’。我们应当尊重并致敬每一位为科研兢兢业业付出心血和劳动的工作者。”朱守非这样说。正是这样的想法,给了他“守非”的勇气。

  科研育人 情有独钟

  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如今从事化学教育,朱守非与化学“结缘”已有25个年头。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位位“恩师”带领着他迈入化学的殿堂,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科期间,朱守非曾聆听了何炳林、陈茹玉、申泮文、李正名等院士的讲座,大师的风范如春风化雨般让朱守非内心埋藏的种子破土萌发,一步步“催化”着他对化学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情有独钟。

  从攻读硕士研究生起,朱守非进入周其林院士的实验室工作,并得到周其林院士的言传身教。“我的导师曾经问我,在高校中做科研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他告诉我,是在于育人。”在后来的日子,朱守非在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牢记导师的教导并逐渐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科研为了育人,这让我们不会把学生当作员工来对待,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我们会努力帮助他们,而不会苛责他们。”

  不苛责并不意味着不严格,相反,朱守非对待学生如同“严父”一般:朱守非的办公桌上就放着一本“签到本”,每天早上8点半要求学生们准时“打卡签到”,如有病假、事假等要提前请假并在他亲自制作的签到表上注明,每次组会要求学生汇报实验进度,论文通常要改两三遍,实验操作必须按照规程进行,曾有一名女生在操作时违反规程差点出现危险,被朱守非“骂”哭。

  “朱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在科研中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实验数据、参考文献、实验记录等,甚至是我们工作汇报的格式及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朱老师经常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在外开会期间,也会通过邮件告诉我们他在学术会议上突然产生的灵感。”实验室的学生们这样评价他们的老师。

  “从我的课题组出来的学生,能力有大小,但为人都很踏实,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于自己的学生,朱守非就像谈到自己的科研成果那样,充满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老师教学思想、学术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有些时候,学生也会鼓舞着老师,给老师带来力量。”提起2015级博士生胡梦阳,朱守非不吝赞美,“我们曾一起做铁催化氢转移的实验,实验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内心非常强大,百折不挠,现在他主动要求延期毕业,希望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把正在进行的研究做到极致。他对真理的坚持和追求,让我很感动。”

  朱守非说,希望学生们将来能够比自己飞得高、飞得远,这样才能一代比一代强,社会才能进步。

  勇于担当 隐忍坚持

  自从2016年开始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朱守非本就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现在连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也都搭了进去。

  如果一个正值个人创新巅峰的科学家不愿或不善做一些行政工作,往往被人们理解或宽容。但朱守非并没有推辞这份“额外的”工作。以他的话说,这是组织的信任,是自己对母校的回报,也是对那些比自己更为年轻的学者的一份责任。“刚刚开启独立科研生涯的年轻学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应当多做些服务工作,让他们能集中精力找准自己的兴奋点、着力点、增长点,尽快成长起来,这样南开的科研梯队才能形成,南开化学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

  说到南开化学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朱守非说,1996年他高考时选择了南开大学化学系,是因为当时的南开化学是全国第一,老校长杨石先为南开化学打下丰厚的基础。但近年来,南开化学在全国高校科研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几家兄弟高校的化学学科排名超过了南开,这对中国的化学学科来讲,是件好事。”对于“排名下滑”,朱守非谈了自己的认识:在经济特别活跃的省份,优厚的待遇吸引了顶尖化学家,充足的经费保障了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建设,校企密切合作也显著推动学科的发展。“对于南开化学来说,过去的辉煌给了我们光荣,也让我们这一代南开化学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好在南开化学底蕴还在,对于各种‘排名’我们不应慌张也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与时俱进,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的文化、平台、机制、队伍建设,多做些务实的工作。”

  尽管在别人眼中,朱守非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但在他自己看来,41岁已经不再年轻,他常常会提到,自己的学术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无知者无畏,所以是勇于创新的。人一旦在某个领域有了建树,往往容易趋于保守,这时候他的工作会基于以往经验,也会碍于以往经验。”因此朱守非对自己的规划是:在能够创新的年纪创新,在该守成的年纪守成,用有限的学术生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

  朱守非工作的动力来源于自己的好奇心,更来源于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源泉和归属点。”这是朱守非的认识。(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马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非遗入校园

  • 谁的学校,谁的孩子

  • 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师与徒

    安徽淮北矿业袁店一矿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工匠培养计划”,在各班组开展师带徒、垂直培训、寻找能工巧匠等特色活动,努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精的职工队伍。图为11月3日,该矿机电技师杨富强手把手地给徒弟传授提升机钢丝绳的检修技巧。张盼盼 摄

  • 湖北工会送文化到工地

    中工网讯(记者张翀 通讯员谢文哲 张建旺)11月23日,一场由一线职工自编自导的节目演出,献给了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者。项目部劳动竞赛涌现出来的先进生产者坐在观众席前排,观赏礼赞劳模礼赞工匠礼赞劳动的精彩演出。当中铁大桥局职工自编自演的配乐诵读《桥工的芳华》登上舞台时

教育论坛

  • 固专业之本 强学科之源

    继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后,各省市区也加快推进自己的“双一流”建设。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学科是基于人们对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知识体系所作的一种分类和划分。专业则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概念,应社会分工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

  • 寻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着力点

    回溯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的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呈现良好开局。站在新的起点,在宁波举行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外学者共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回归本科教育、激发创新潜能、协同改革评价是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名人坊

  • 朱守非:坚守非比寻常之路

    【人物简介】:朱守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催化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重点研究了几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

  • 席酉民:见证高等教育发展

    从渴求知识的青年学生变成农民,席酉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挣扎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为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1974年3月2日,17岁的席酉民推着自行车,驮着一个竹制箱子走出西安市长安县引镇中学的大门,高中毕业了,他得回到引镇公社甫江村四队老家当农民。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