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胜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名人坊

闫永胜的“十万个为什么”

通讯员 金丽馥 吴奕 本报记者 杨文轶
2019-01-28 10:40:24

  闫永胜(前排左一)和课题组成员分享读书体验。 吴奕 摄

  “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为什么来江苏大学读研究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做江苏大学教授闫永胜的学生,就仿佛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十万个为什么》,时刻需要打起精神,回答他层出不穷的问题。

  从教三十多年,闫永胜用问题化解问题,将学生的困惑解剖成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思考,条分缕析地讲解清楚。他常常把老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放在一起比较,在他看来,医生可以借助各种仪器检测病情,老师却只能凭借学生的外在表现,通过自己的观察诊断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作,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所有的成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问生活

  研究生入学面试,闫永胜固定要问上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为什么来江苏大学读研究生?”

  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读研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仅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研究。闫永胜在心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研究生入学一般在20岁出头,是人的一生中最年富力强、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年纪,作为他们的导师,应当如何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和人生理想呢?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

  对此,闫永胜深有同感:“某种程度上,导师负不负责任,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命运。”

  “现在很多老师把研究生当成了写文章、做项目的工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培养者出发来看待育人这个问题,”闫永胜认为,高校培养人永远是第一需求,要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研究生会写文章、能申请项目,仅仅是学会了生存的技能,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的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更要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深厚的人文素质。”所谓师者如医者,医者医身,师者医心,研究生导师除了“导科研”,更要“导思想”“导人生”“导生活”。

  70多人的课题组,闫永胜每学期和每位成员谈话三次,于是经常出现下面的情景:“闫老师,最近怎么不找我谈话了?就喜欢和你唠会儿。”“去去去,和闫老师聊天得排号,还没轮到你呢。”

  问科研

  “人的一生有多少天?”“节假日占掉多少天?”“睡觉花费多少时间?”这些在旁人看来与教学毫不相关的问题,都是闫永胜用以启发学生思考的小技巧。

  他给学生们算了笔账:“一年有365天,除去假期、睡觉、休闲等,真正工作的时间也就是30年。这么短的时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现在,他还是一样的工作节奏,每天早晨8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下班之前还要挨个到实验室看一眼。同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对他特别服气:“拼也拼不过闫老师,熬也熬不过他,我们也只能拼尽全力往前赶。”

  “你是怎样,学生就是怎样。”闫永胜坚信,“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他的以身作则,就像火车头一样,带动着学生们向前奔驰。

  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科研基础薄弱、理想信念弱化、人文素养弱化、自信心不足的共同特征,第一次和研究生见面,闫永胜通常问学生两个问题:“你跟清华大学的学生比有什么区别?”“毕业的时候和清华的学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你能行吗?”

  看到学生摇头,闫永胜又问:“为什么不能呢?”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研究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有一个基础很好的学生,入学后迟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闫永胜想出一个法子,给他抛出一个难题,限令他在两周之内解决。这名学生起早贪黑,在实验室里待着的时间比闫永胜还要长,15天后,依然一无所获,他很紧张地对闫永胜说:“老师,我查遍了中外文献,都没找到您问题的答案。”

  闫永胜看着迷惑的学生,这才点醒他:“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研究问题的答案不是在网上能找到的,而应该是根据现有资料和实验室资源,去探索未知问题的答案。”

  在全新的科研领域,闫永胜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而是建立了完整的培养体系,以便学生从“撑着拐杖行走”到独立奔跑。卤水点豆腐里有什么应用启示?汽车尾气如何净化处理?通过结合生活和自然现象,点燃研究生内心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思想认识统一了,再在项目和论文的训练平台上实战演习,直至炉火纯青。闫永胜的研究生有的已经成为知名“985”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有的硕士毕业就去东南大学当老师,有的提前一年达到博士毕业标准,被多所高校争抢。他的团队,连续三年有人获得优青项目,从团队毕业的研究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73名已毕业的博士生中已有38人获评高级职称,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六大高峰人才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4人次。

  问育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疑惑,让闫永胜开始思考如何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

  为了给出这个问题自己的解答,闫永胜以史为鉴、以文为鉴、以法为鉴、以人为鉴,他梳理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参考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罗列了教育法规的逐步完善过程,求教了诸多教育领域的大师观点,最终提炼出自己的“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即融合目标、过程、人文和思政四个方面,以目标培养和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人文教育和思政工作为两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科研真正的功夫,在科研之外。没有哲学概念、人文修养和远大理想,很难做好科研。”闫永胜时常告诫学生。

  作为研究生导师,闫永胜要求学生树立学习生涯现实目标、生活小目标和人生远大理想三个层次的目标,鼓励他们把人生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仅仅是硬性地制定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对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他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和规律,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尽心尽责当好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领航人。

  在闫永胜的心目中,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一定是“三家在身”,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思想家。每学期,闫永胜都会给课题组推荐阅读书目,这学期推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孟子》三本书,特别要求团队青年教师定期交流阅读感受。他常和青年教师说:“书里面有着很多做人、做科研、带领团队的深刻道理,我就是从书里学会了用人文思想指导学生,学会了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其实,闫永胜不是位天生的好老师,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把学生带好,别人用一个小时指导学生,他就用五个小时。经过十年的摸索,在研究生教育如何回归培养人本身这件事上,闫永胜才逐渐摸到了门道。

  有学生问闫永胜:“带学生是门苦差事,我们总让你劳神生气,可怎么感觉你还不解渴?”闫永胜说,对培养人这件事他确实上了瘾,“教师手里攥着的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带研究生培养的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精英人才,宁可少拿项目,也要把人才培养好”。

  2016年,闫永胜因病手术住院,他的病房里一下子涌去了40多个研究生。医生和病友感慨地说:“还是当老师好,有这么多学生惦记着你。”闫永胜开玩笑地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培养学生这点事,这辈子当老师还没当够,下辈子我还要当老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寒假留校科研忙

  • 江苏高校什么专业毕业生最好找工作?

  • 江西吉安:孩童寒假学艺忙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新概念”20年,半部青春文学史

     创办于199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已走过20年,当年年轻的参赛者现在大多已成为重要的作家、写作者。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又一次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和青春有关的“事件”。

  • 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新媒体如何提升政治敏感、坚守思政担当,如何创作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作品,如何创新突破实现最佳育人效果。经过仔细分析获奖作品特点,笔者总结出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