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科研报国创新为先-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名人坊

吴文俊:科研报国创新为先

本报记者 齐芳
2019-10-15 08:38:57

  【致敬共和国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人物】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吴文俊曾经这样写道: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数学领域锐意创新,堪称科研报国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这样介绍吴文俊: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言词虽简单,但吴文俊的研究内容对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国外留学期间,吴文俊提出的“吴示性类”“吴公式”等,承前启后地为拓扑学开辟了新天地。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的“吴方法”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纯数学领域,更对人工智能等有所启发,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布莱索等知名科学家称吴文俊“独自使中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吴方法”是创新,也是传承——吴文俊正是在汲取中国古代数学精髓的基础上开创了这一领域。吴文俊认为,中国古代数学不同于西方传统公理化数学,它是构造性的、算法性的,因而是最符合数学机械化的。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正本清源的分析,不仅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也与机械化数学的开创密切相关。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张平文院士说:“吴先生用科学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见解,指出中国数学的发展途径和独特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肯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吴文俊曾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东方数学的使命》。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吴文俊不仅是研究者,也是教育家。他曾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他的班上人才辈出,十几位学生都成为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还出了一位院士、一位将军。吴文俊对数学的基础教育也提过诸多有益建议。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回忆说,2000年讨论初中课程改革时,有人说几何定理都已经能用机器证明了,何必还要为难孩子们?吴先生严肃地说:“几何机械证明是科研课题,中学要培养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教育课题,不能混为一谈。”他出席了教育部的数学新课标座谈会进行表态,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他说这就好比养孩子,有了汽车难道孩子就可以不学走路了?他的观点最终被大家接受了。”

  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吴文俊身体力行地带领、引导中国数学、中国数学家走向世界。他曾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任期内,他领导中国数学成功加入国际数学联盟,极大提高了我国数学界的国际地位。

  曾有人问吴文俊:为什么要回国?回国是否后悔?吴文俊总是这样回答:“你去留学,学成归国,这好像就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大家都是这样子。所以人家问我什么原因,我都说不出来。”

  回答不出“为什么”的吴文俊,是天真的。这也是吴文俊留给很多人的性格印象。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南华院士说:“吴先生对数学、对生活都有一颗单纯的心”,“今天的我们能否做到像他那样单纯?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我们需要。当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吴先生留下的珍贵的数学和精神财富中得到启示。吴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我们深深地感谢他。”

  (本报记者 齐芳)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京西稻香 秋收科普

  • 站好首都少年先锋岗 致敬建队70周年

  • 中学生赛场“论箭”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记在纸上,刻在心头

     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始于15年前的2004年。15年来,赵建豪写满了50个笔记本。摞起来近1米高的笔记本上,无数个生产问题跃然纸上,无数个生产门道记在了心头。

  • 自由职业者首次获评“哈尔滨大工匠”

    来自哈尔滨市方正县的木匠、鲁班锁传承人王松浦,近日在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领取了“哈尔滨大工匠”证书,成为这一奖项评选4届以来的70名获奖者之一。

教育论坛

名人坊

  • 吴文俊:科研报国创新为先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 窦铁成:“工人教授”是怎样炼成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