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名人坊

乡村教师坚守“麻风村”30余载 见证昔日“禁区”蜕变

2020-04-20 07:46:15

  图为农加贵 杜潇潇 摄

  中新网文山4月19日电 题:乡村教师坚守“麻风村”30余载 见证昔日“禁区”蜕变

  作者 杜潇潇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里,有一个偏僻的村子——落松地村。这里曾经是“麻风村”,没有名字,外人避而远之。直到农加贵来到这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给村子带来名字,也见证了这里的蜕变。

  “1986年9月1日,那时我20岁。”农加贵回忆说,“那天,家长们带着12个孩子来了,他们远远地站着,看着我。我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两腿直哆嗦,想掉头就跑。”医生告诉农加贵,孩子是健康的,想读书可没人教。

  图为如今的落松地村 杜潇潇 摄

  那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烙在了农加贵心里,他决定留下来,成为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这一留,就是34年。从最初每次上下课都要用酒精擦手消毒,到手把手教学生写字,为了让学生外出求学,农加贵还给村子起了名字。

  “后来我了解到,村里有广南县各乡镇的麻风病患者,有汉、壮、苗、瑶、彝5个民族共56户180多人,曾经有患者80多人。”农加贵介绍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患者们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疗,不再受病痛折磨,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要致富,先修路,在村长的号召下,所有的村民一起投入到‘啃路’中”。农加贵回忆,90年代,村民合力挖通坡脚至下寨山路2公里;2002年,村民29天连续奋战挖通分水岭至上寨山路5公里,间隙泉至上寨山路2公里;2012年,由政府出物资,全村群众硬化坝汪坡脚至下寨山路2公里。

  图为如今的落松地村 杜潇潇 摄

  为了增收致富,村民们也开始发展产业,先后3次投工投劳出资栽种果树50亩,实现增收6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落松地村在各级各部门及比利时国际助残项目的关心帮助下,累计投入资金763万余元。分别用于茅草房改造、道路硬化、安全用电、用水等工程。

  在努力改善生活的同时,教育也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刚来时,农加贵每个月只有19块钱的代课费,村民们知道他愿意留下来后,集资了35元为他“加工资”。“现在大家收入慢慢增多,我的工资也不需要村民来凑了。”农加贵说,茅草房慢慢改建成整齐的安居房,新的校舍也建起来了。

  34年间,农加贵送走小学毕业生10届,共102名学生,他们走向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岗位。

  农加贵见证了落松地村从所有人以务农为生到渐渐走出大山的变化。2019年,落松地被广南县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村民们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郭丽娟

图说教育

  • 北京十二中高三年级演练开学

  • 疫情防控演练迎开学

  • 国家安全知识进课堂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考试“保过”?相信培训机构不如相信自己

    受疫情影响,往常的线下培训很多转为线上,不过某些教育培训机构倒是没忘了以前的“传统”,在线上的宣传承诺更加离谱——“保过”“不过全退”,当学员被这些字眼吸引和诱惑时,殊不知谎言和欺骗也可能随之而来。

  • 高校开学 疫情防控不放松

    高校大学生跨地区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高校里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大,校园疫情防控需要更加细致到位。

名人坊

  • 乡村教师坚守“麻风村”30余载 见证昔日“禁区”蜕变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里,有一个偏僻的村子——落松地村。这里曾经是“麻风村”,没有名字,外人避而远之。直到农加贵来到这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给村子带来名字,也见证了这里的蜕变。

  • 用“心”守护卫生热线的医学生袁婧怡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袁婧怡至今仍每天紧盯疫情进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