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愿为数学做更多-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名人坊

袁亚湘:愿为数学做更多

本报记者 杨舒
2019-10-25 08:37:49

  袁亚湘 资料图片

  【新闻人物】

  袁亚湘最近更加忙碌了。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内,蹬蹬蹬……还未见到人,只听见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从办公室外传来。门一推开,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用飞快的语速和灿烂的笑容向记者表示了欢迎,“我这个人就是习惯风风火火。”

  今年10月,他正式就任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应用数学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被学界称为我国数学界的历史性突破。“但这并不说明我本人有多厉害,而是国际数学界对中国数学的认可,也算是一份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日的献礼吧!”袁亚湘说。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成立于1987年,是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组织。“我国应用数学赶上了发展的大好时代,有后发优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业应用,都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袁亚湘说。

  相对于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偏重于研究和解决工业企业界中涉及的复杂数学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工程技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学科等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应用数学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包括交通、人工智能、医疗、金融等领域带来技术性变革,其背后都离不开数据科学的支撑。而这些,让应用数学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这也促成了一大批中青年应用数学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袁亚湘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受邀在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等高水平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国际高水平应用数学杂志编委名单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名字。

  “我想这正是我当选的原因。”袁亚湘感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无不体现出我国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话语权。

  但身为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的他同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基础数学虽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数学家,但总体研究现状依然非常严峻”。当前,我国科技实现了“上天、入地、下海”,进步之快为世界瞩目。但在袁亚湘看来,进步大多集中在技术上而非科学。“我们常说的‘卡脖子’技术,表面是技术问题,但归根结底都是科学问题,过去我们的‘科学’太少了,尤其对基础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这也是他近年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呼吁的:“基础研究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数学、物理等纯基础研究学科上,不能用搞工程的思维来看待,有时一个大的突破之前很难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因此,在项目管理、科技政策、评价考核上要有特殊性,要沉住气、有耐心。”

  身兼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除了科研、管理和建言献策等工作,承担科普重任、奔赴各地开展讲座也成了他日程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我愿意提高效率、挤出精力,为更多人讲述数学之美,唤起年轻人对数学、对科学的兴趣。”

  接下来,袁亚湘的日程表将更加满当。他需要为推动各个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工业与应用数学的发展而尽心竭力,除了日常管理工作,还要为四年以后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做好充分准备。“能为数学做这些事,我很有成就感。”

  自认天生“闲不住”“热心肠”的袁亚湘认为,要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其次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学者,在国际科学舞台上不能太“低调”。

  “可能我比较‘勇敢’,虽然我学英语是18岁才从ABC学起,到现在英语发音还是带浓厚的湖南味儿,但我在国际上还是勇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属于敢说话的那一类,我敢和外国人‘吵架’,也乐于和许多国外科学家交朋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外数学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为国内科学家争取到更多话语权,让我国学者的成果得到更多应有的认可。”说完,他呵呵地笑了起来。

  (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球场竞技酣

  • 运动会展示锻炼成果

  • 萌娃“创文”:最有意义的“文明课堂”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教育优先 筑基发展(大数据观察·辉煌70年)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能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这一辈人对这些话感受最深,因为亲身经历过、亲眼见证过中国教育的日新月异。”

  • 大咖论说互联网热词

     “相关报告显示,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威胁,仅次于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应对网络安全重要的是要让网络具备免疫功能,有自动报警和修复能力,做到内外兼修,安全体系可以自我进化。

名人坊

  • 袁亚湘:愿为数学做更多

    袁亚湘最近更加忙碌了。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内,蹬蹬蹬……还未见到人,只听见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从办公室外传来。

  • 潜心科研 开启国家深地时代(最美奋斗者)

    2009年12月24日,平安夜,大雪天气,一架民航班机缓缓降落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上图,新华社发),告别18年英伦生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祖国。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