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区域教育发展-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职校风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区域教育发展

聚焦天水师范学院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生动实践

2018-09-17 16:02:54

  “宁曼丽获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武园园获得一等奖,孙云霞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全国教育硕士小学教育方向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5月,学校顺利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硕士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8月,《‘理论+实践’‘双循环’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硕士教育综合改革》又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一年,天水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可谓喜报频传。

  在这令人赞誉的成绩背后,不仅饱含学校教师团队深耕的心血与汗水,也标志着学校实施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被誉为“羲皇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孕育了这座西北古城的灵性。天水师范学院犹如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人文光辉。学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育部门表彰,2000年开始本科招生。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高举师范大旗,秉持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确立了“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发扬了“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办学精神,以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发挥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着力打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高地、科研创新汇集地、文化开新策源地、服务产业示范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服务基础教育 找准人才培养的“对接点”

  甘肃省有总人口约2600万人,国家级别贫困县43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2014年末,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总数为404.5万人,专任教师29.5万人,9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都聚集在省会兰州,每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不足1万人。“特需项目”开展前,甘肃省仅西北师范大学培养教育硕士,每年培养300余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县及县以上重点中学,且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甘肃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立足当地高校,为县及县以下中小学培养大量教育硕士,从而把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强势。

  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天水师范学院位居甘肃省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直接服务面向天水市、陇南市、平凉市、定西市等4个城市,辐射人口近1000万,地域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之下,2012年12月,天水师范学院以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对接基础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刚性需求,立足区域教育实际,发挥本校教师教育的办学优势,开展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助推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13年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49名,特殊的地域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对学校实施这一重大项目是一次重大考验,也正是这种考验激发了学校提速发展的内生动力。

  5年多来,学校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紧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学科前沿,植根乡村教育,突出教育硕士的职业取向和应用能力培养,突出以联合培养为载体,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协同指导模式,构建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的开放有序的课程体系,优化了甘肃学位点布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为培养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为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凝聚办学优势 激活教师团队的“发力点”

  凝聚办学优势。天水师范学院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以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为目标,把学校的地域劣势转化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优势,通过发挥学校沉淀的办学优势,激活教师团队的“发力点”,抢占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高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9人,高级职称教师36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43人,45岁以下教师占比近70%,全国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两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两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两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5人,其他省级优秀人才45人。现有本科专业54个,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两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教育部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近50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近5年,学校获得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新增两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教育部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各项工作落地生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服务特需”项目领导小组、研究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管理机构,成立了由教师教育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教学名师组成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研究生导师考核与管理办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导师基础教育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40多项管理规章制度,涵盖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等全过程;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质量监控体系。

  严格导师遴选与考核。共选聘校内外导师140名,其中校内导师82人,校外兼职导师58人;实施“遴选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三级考核机制,不定期组织培训、业务交流和联合培养工作研讨会、总结会,举办研究生“知行讲坛”,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及“国培”专家400余人到校讲学;划拨导师专项经费,立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9项,学校学报开辟基础教育研究专栏,择优刊发校外兼职导师论文。对导师的管理实行招生资格与导师的教科研能力、依托条件、学术影响力等综合培养条件挂钩,逐步推行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制。同时,对专兼职导师、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实行分类培训。邀请全国教指委委员、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专家学者、基础教育教学名师等就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基地建设、合作培养、教学方式、论文标准、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派出管理干部、专职导师和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每一位导师在每一个岗位和环节发力,把教育科研能力转化为爱岗敬业、观念新颖、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际行动,凝聚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不仅为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而且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确保培养质量。对教育硕士知识掌握的考核,主要通过考试与撰写课程小论文等方式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主要通过说课、讲课,观课、议课,教育调查、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位论文(设计)采取撰写论文、研发讲义、研发课件、开发校本教材、撰写教育教学调研报告、提供不少于10节课教学录像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经过开题、中检、预答辩、答辩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环节,全部“双盲”评审,并经知网学术不端系统严格检测。5年来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的362人中,80%的教育硕士毕业生在基础教育优质中小学就业。研究生就业去向与区域需求吻合度高,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综合人文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等都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中国教育报》曾以“功底厚、理念新的毕业生这样得来”为题,对学校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进行了报道。

  创新培养模式 激活教学改革的“兴奋点”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积淀深厚,学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着力把教师教育的优势转化为开发课程的实力,并把本科教育的成熟经验引入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坚持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突破口,构建并实施“学习+实践+反思”和“2.5+0.5+1”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通过教育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本科师范教育水平,实现了教育硕士和本科师范教育的良性互动。

  四大教学模块相互融通。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突出教师综合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为核心,分学科领域设置课程体系。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4个模块,共计36学分。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将4个模块相互融通,促进教育硕士品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专业选修课设置特点鲜明。围绕教师职业发展,构建以“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科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基本素养系列课程,改革政治理论课程讲授内容,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法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师德,具有正直诚信、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品质。教师职业技能素养系列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教育经典导读等应用课程,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教师教研能力系列课程主要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教学前沿问题、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课程,训练研究生的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螺旋”教学创新模式结硕果。学校从2013年起依托“国培计划”项目,面向教育硕士、本科生、“国培”学员实施了“三螺旋”教学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以课程建构教学,打造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等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科基础与专业应用的结合;以师资主导教学,由高层次优秀教师为主导的高校专职导师主讲理论课程;以教材支撑教学,编著出版《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教材教参等9部;以教改创新教学,有效创立了教学(传承)、科研(创新)、应用(创业)能力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一体化模式,基于“国培”的非中心城市新建本科院校语文教师教育“三螺旋”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等成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国学智慧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研究”2017年鉴定为优秀。

  全新的教育模式有效建构了教育硕士人文修养、学科基础、案例教学融合的课程及教材体系,创新了高校、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了西部非省会中心城市高校转型发展的瓶颈,有效解决了研究生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结合不紧、教学案例偏少、教学“满堂灌、坐而论道”等突出问题,实现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资源共享。

  强化实践环节 凸显人才培养的“闪光点”

  天水师范学院努力打造出具有师范特色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实践环节上着力,促进培养目标和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有效对接,走活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盘“棋”。

  专兼职导师共同发力拓展培养维度。学校在教育硕士生培养中创新“理论+实践”“双循环”培养模式,推行“2+10+10+2”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双导师制,采用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专职导师主要负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兼职导师主要负责实践环节的指导,专兼职导师协同培养教育硕士职业品质、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指导学位论文。导师组具体负责制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学科方向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及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专职导师每学期不少于一周时间到联合培养基地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并与兼职导师合作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聘请兼职导师到学校教授课程,参与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并与专职导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见习、实习、研习三位一体提升教育硕士“实战”能力。教育见习两周,帮助研究生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信念。见习的内容包括:观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主题班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生活。教育实习20周,帮助研究生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过程,进一步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备课、撰写教案、试讲、课堂实践,思考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学科教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培育,初步掌握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有重点地观摩教学公开课和主题班会,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的搜集与分析,开展教育调查和校本行动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教育研习两周,通过对教育实习的系统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校校联合促进共同发展。为了有效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和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对接,学校分批次建成了14个联合培养基地、1个研修基地和23个研究生工作站,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其中天水一中、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宝鸡陈仓高级中学合作建设的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省级示范基地,与天水一中合作开展“创新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明晰责权关系,加大资源共享,拓展合作深度,促进联合培养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也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契机,加强对秦安“走教模式”研究,获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10余项,多篇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用,10余名研究生被联合培养基地学校招录。

  高校和地方教育合作实现“双赢”。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模式,先后与白银市、成县、陇西县、甘谷县等教育行政部门签订教育硕士合作培养协议,构建了高校—政府—基地—工作站“四位一体”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通过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讲授自己的教育感悟和事迹,激发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砥砺学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通过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有效打开了高校培养和地方人才密切合作的通道,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了人才“孵化”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

  5年多来,学校教师获得与教育硕士培养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5项;甘肃省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1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甘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16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研究生获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奖励10余项,其中,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两项,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两项;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两篇;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人;考取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1人。

  经过5年多的生动实践,天水师范学院发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母机”的优势,响应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教师,助推了区域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学校乘着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东风和振兴教师教育的机遇,正在以新时代改革的力度和坚守师范教育的温度,以服务区域基础教育的热切情怀,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为西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天水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我更有本领了!

  • 10302名留守儿童,成长在书信中

  • “生态小公民”:宜昌的一道独特风景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海事系统航保职工赛技能

    9月12日,山东烟台,选手进行应急电台架设项目比赛。当日,2018年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航保职工岗位技能竞赛决赛在烟台举行,这是海事系统首次有航标、测绘、通信三大航海保障业务共同参加的全国性航海保障技能竞赛。唐克 摄/视觉中国

  • 把劳动和技能竞赛打造成工会工作品牌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高会坡)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国家重点工程暨冬奥会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上,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晓东提出王晓东要求河北各级工会组织要做到:竞赛项目要精准,围绕河北产业发展要求做好竞赛设计,在竞赛内容、管理方式、平台载体等方面认真谋划

教育论坛

  • 告别以生活经验为依据的保育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保育时间约占50%以上,保育员承担着“幼有所育”中的“保育”工作,是“有质量教育”的保障者之一。然而,近年来,各地学前教育发展呈现明显的“重教轻保”势头,很多地方多年没有将保育培训纳入园内和县(市、区)培训计划之中

  • 如何支持幼儿玩联合游戏

    当今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会交往、合作是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生存的根本。打破班级界限的联合游戏,能够实现空间的开放、交往的拓展和资源的共享联结生活经验,整合班级区域设置开展联合游戏时,教师应以幼儿当下关注的生活、感兴趣的事情为出发点,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确定联合游戏主题。大班幼儿对恐龙十分感兴趣

名人坊

  • 三尺讲台 家国情怀

    2012年,90岁高龄的陈琳(见图,本报记者金正波摄)腰疾复发,在医院做手术时,曾立下“遗嘱”:“停止呼吸后陈琳是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岁高龄的他依然在英语教育领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献。

  • 今天,致谢老师,致敬那段怀揣梦想的时光

    “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A肯定不对, B明显错误, C怎么可能,所以选D!“再耽误大家两分钟,我讲完这部分就下课……”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