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送往”中彰显国际范儿-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智慧校园

“迎来送往”中彰显国际范儿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类人才国际化培养

通讯员 侯庆
2018-10-08 10:09:37

  学生赴英开展文化与教育交流活动。柯莎 摄

  勾线、上色、吹干,在武汉纺织大学校内工作坊里,来自美国的安娜教授正在为中国学生做示范。与此同时,德国柏林工程艺术大学的洋学生正在武汉纺织大学刘凡博士的指导下,学习中国水墨画。这样的一进一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该校艺术类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缩影。

  走进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各大展厅内,常年布满了师生设计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已经孕育了30多名国家级设计金奖得主,这些成绩得益于该校近年来不断打造国际化育人平台,在将国际化知名学者“迎进来”与本土教师“送出去”间找到了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

  迎进名师

  拒绝“走马观花”

  安娜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对陶艺有着深入的研究。2015年,安娜受聘为武汉纺织大学楚天学者教授,开始为学生讲课。目前,这种国际高水平学者深入课堂为学生讲课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常态化机制。

  “以往,学校从国外聘请知名学者大都是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往往‘走马观花’,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傅欣介绍,“意识到这种情况以后,我们就开始改变对于楚天学者的考核,让他们深入课堂、深入工作坊为学生讲课,实打实地指导学生设计作品”。

  德国汉堡美术学院Matthias Lehnhardt(马蒂亚斯·宁哈特)教授已经连续12年到纺大传媒学院从事项目制教学。他致力于中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将德国的教育理念运用于中国的人才培养之中,亲自带领学生开展“我所热爱的武汉”“艺术教育4.0高水平研究方法”等课程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型、研究型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实验模式,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应用等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质。

  除此之外,中法专家还围绕学校特色,制订了“基于纺织领域的新媒体发展战略”计划,先后派出4批老师前往法国雷顿工作室交流学习。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立足于多学科优势,传媒学院形成了将传播学与设计学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发展思路。”该校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介绍。

  武汉纺织大学聘请的俄罗斯终身教授维克多院士自2002年起就频繁往返于中俄两国,指导青年教师参赛、申报课题,十余年间,他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近50名硕士,一批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成为服装科学领域的生力军。

  过去5年,学校在艺术学科领域签约引进了包括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维克多、法国社科院院士阿泽玛等在内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累计达到30余人,在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动画传媒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了“国际名师带高徒”的学习氛围。

  送往海外

  开阔师生艺术视野

  改进国外学者聘用方式的同时,学校也特别注重对于本土教师团队国际化的建设。徐贤敏是服装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2013年,她前往日本文化学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学界最前沿的服装机能理论。

  “日本文化学园大学是服装设计师的摇篮,我们把老师送出去学习深造是为了回来之后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学科建设以及我们的教学。”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介绍说。

  2015年,武汉纺织大学与日本文化学园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展联合培养“2+2”模式,即学生两年学习在国内,两年学习在日本,毕业后授予双方学位。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在本科期间就进入世界一流服装高校学习。

  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曹凯前往美国杜克大学深入学习美国当代展陈室内设计中利用新媒体虚拟现实VR的应用案例,并将自己在国内的设计项目通过新媒体形式进行渲染与润色,融入美国展陈当代室内设计虚拟现实VR的方法和观念,创作出全新的虚拟现实作品《汽车博物馆Sandbox》。

  通过努力,他在杜克大学独立完成了本人国内横向课题BMW概念店的新媒体植入工作,并申请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通过在杜克大学的学习来掌握新媒体应用的核心技术,并从导师的授课中学习到先进的授课方法和专业侧重点,为回国后培养高校人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曹凯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赴海外开展访学。2016年暑假,数十名武纺大学生来到意大利开始为期10天的NABA课程,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室内设计、时尚图形等课程。课余时间,学生实地参观了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感受西方文化对美的解读。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12批次138名学生赴海外开展游学。

  联合教学

  培养学生跨文化研究能力

  动感的音乐配合优雅的步伐,灯光下,充满多元文化元素的服饰显得格外耀眼,这是一场由中英学生联合设计的时装秀。主题为“我穿即我在”,意为我的穿着就是我的一种个性。这个主题是由学校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学生共同在各自国家调研后得出的命名。

  去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派出3组学生前往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11月份,英方派3组学生来华进行回访。双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联合策划、调研、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对方学校学习后,学生们分别设计一件作品,然后双方互换作品再进行修改。

  在英国交流期间,学校服装学院学生包蕾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学生Shanoon(沙努恩)搭档,合作设计完成了一件西服。包蕾受访时表示,英国学生思维天马行空,这是值得她学习的地方。“中国学生在工艺处理、设备应用、面料处理细节等方面做得很到位。”Shanoon说,未来会把中国学生的这些优点,应用到自己的服装作品中。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介绍说,在这种交流中,既有知识面的扩展也提升了学生语言能力,更是一种不同文化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是一种跨文化思考能力。

  自2011年起,学校先后与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开展的《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展的《中美循环再利用产品的市场调查》等联合教学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拓宽和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得益于这种跨文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国际服装界不断涌现出纺大师生的身影。服装学院教师黄李勇荣获中国十大服装设计师称号,研究生罗伊作品入围I-SKOOL全球丹宁创意大奖赛。研究生张梦云作品《返璞归针》获第25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银奖。

  深化开放

  为师生发展打造一流平台

  “笔墨纸砚是中国的文房四宝,用好它们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德国柏林工程艺术大学的教室内热闹非凡,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刘凡博士正在为他们现场展示中国水墨画的制作流程。这场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海外工作坊持续一周,吸引了该校爱好插画、摄影、动态影像的数百名学生前来报名学习。

  在一系列的对外开放举措中,学校把支持艺术学科老师走出去讲学、走出去办展作为一个拓展学校办学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同时,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从2013年起,学校在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20余名硕士留学生;如今,该校“一带一路”国家的硕士留学生已有200多人。

  2016年9月,武汉纺织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联合举办湖北省首个本科层次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学生可同时获取中英学籍,教学由中英双方共同管理。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把国际名校搬到了家门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国际化平台。洋气的不仅是一流的教学平台,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也开创了新的教学理念——模块化教学。传统的教学强调“点”,而模块化教学更注重“面”,强调由点到面知识的累积。学校根据实际将英方教学模块中国化。

  “‘引进来、走出去’是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校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仅开阔了学科视野,对外交流活动数量和层次也逐年提高,提升了学校的海外声誉和影响力。”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

图说教育

  • 奋斗是人生的标配

  • 扎根乡村 坚守教育岗位

  • 我了解的中秋节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 后勤阵地上搭建育人舞台

    古铜色的轻工业装修风格,鸟笼式的个性化就餐环境,汇聚全国各地的各式美食……新学期开始,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食堂爆红网络。“网红餐厅”是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打造全方位育人阵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校在围绕师生需求、夯实服务保障的同时

  • 扎根中国大地深耕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直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总书记2014年考察北京大学时曾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

名人坊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林青

    在贵州省贵阳市环城北路一处绿树成荫的地方,一块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长方形石碑立在其中,其背后的山岩下矗立着题写有“林青同志就义处”的一方石刻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因家境贫寒,早年在一家商号当学徒。1927年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 王晴晴:一腔热忱献设计,专注教育无遗力

    9月初的怀化异常炎热,当记者来到来到怀化学院唯美楼一楼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时,王晴晴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只见她穿着一件灰色的素麻长裙朴素而得体,在呼记者坐下之后,她开始热情的介绍起工作室的相关情况。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